2018年3月20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指导,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华夏考古》编辑部举办的“2017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在郑州市举行。经过各项目负责人报告,参加论坛专家推选,“2017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为:
2.“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东北部5号基址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4.“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5.“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遗址发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荥阳青台遗址发掘
荥阳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广武镇青台村东,枯河北岸的一处岗地上,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中仰韶遗址面积约31万平方米。2015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共同申报的“青台遗址丝绸起源”考古发掘项目,经过近三年的系统调查、勘探和重点发掘,发现仰韶时期环壕3条,聚落内各类遗迹丰富,功能区布局明显。
一环壕西南拐角
二环壕西北门
西部墓葬区局部
其中居住区位于内环壕和中环壕的北部偏中地带。清理的房址43处,房屋形制均为长方形,有单间、双间、三间之分,布局有南北和东西并列两种,建造方法有木骨塑泥、平地起筑、土坯砌筑等。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史前最早的土坯房屋。
此外还发现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189座,以及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在遗址东部,内环壕外侧,发现有九个陶罐组成的疑似北斗九星图案,九星罐东部有圆形祭土台,东部有大、中、小三个瓮棺,南部有一个祭祀坑,内置一个非正常死亡骨架,整个祭祀区周围有较多疑似地臼的遗存。
遗址拥有三重环壕,出入口形制不一,这为仰韶时期防御体系、工程技术状况、利用水资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新材料。该遗址墓葬较为普遍的使用了葬具,葬式也多疑似经过缠裹,对研究仰韶时期的葬俗、葬制有重大意义。目前发现的房址有着多种形制、建造方法、建筑结构,为揭示仰韶时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家庭形态、生产力水平等提供了多向思维方式。发现的疑似北斗九星祭祀区,说明先民们已具备了一定的天文知识,对北斗天体的崇拜也可能形成了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另外,历史上关于北斗九星的组成有两种说法,青台仰韶时代北斗九星的排列方式为将为此提供新的极其重要的讨论素材。
彩陶钵
彩陶壶
陶鼎
青台遗址是中原地区一处著名的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的遗址,此次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揭示了文明因素在郑州地区仰韶晚期遗址中的孕育,进而为探索中国文明形成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成就,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社会与精神文化研究等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发掘
2001~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东中部发现东西并列的3号和5号基址,二者中间以通道和暗渠间隔。3号基址由至少3进院落院组成,院内发现2排5座贵族墓葬,出土包括绿松石龙形器在内的较多精美文物。为全面、深入了解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的形制、结构、年代变迁,以及相近区域的遗存分布情况和时代性变化、宫室营建制度等课题,2010~2011、2014~2017年又对5号基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基本厘清5号基址的平面布局、结构、年代变迁等问题。
发掘区域布方图
5号基址航拍
5号基址航拍照片
首先,明确了5号基址的布局和构成。台基最上层夯土总面积超过2700平方米,坐北朝南,方向约为南偏东4.5度,由至少4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包括主殿、院内路土,第2~4进院落内共发现3排5座同期的贵族墓葬。各进院落的主殿均为以窄墙间隔成不同房间的连间排房,南侧多有门道,部分主殿北侧有门道。多数南北向墙体中间有缺口,缺口中间有东西向窄墙,东西向窄墙与南北向隔墙垂直但不相连。
其次,再次确认5号基址使用时期院内存在贵族墓葬。5号基址的2、3、4号院内,分别发现2、2、1座贵族墓葬。这些墓葬均打破院内的夯土基址和使用时期的路土,其上又被稍晚的使用时期路土所叠压,确证这些贵族墓葬与夯土基址为同一时期。这些墓葬属于二里头文化墓葬的第Ⅰ等级,随葬品丰富且规格较高,一般都出土有漆器、绿松石器、陶礼器和一般陶器,部分墓葬中还有玉器和铜器,为认识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墓葬制度、研究5号基址的时代和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5号基址夯土结构
5号基址院内贵族墓葬
第三,初步究明5号基址的修建、使用和废弃年代均为二期。多组地层关系表明,5号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早段,使用至二期晚段。其院内还存在几座窖穴类遗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