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有一个史前遗址——顶蛳山遗址,她古老而年轻,有这么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顶蛳山文化,她神秘而美丽、时时刻刻恭候您光临!
顶蛳山文化遗址位于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几九碗坡。蒲庙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拥有众多的文化文物景观。从这里向南走三公里就到九碗坡,这里有两潭神秘的泉水。第一潭泉水水质甘甜,清澈见底,冬暖夏凉,无污染,并有一定的矿物质,是人们最理想的饮用水源。相隔一道堤,又有另一潭泉水,这里四季混浊,颜色金黄,别具另一番风味。清浊两口泉,滋润着四周肥沃的土地,浇灌着八面丰收的庄稼,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这两口泉一堤之隔,咫尺相望,相映相随却又清浊分明,本地人叫清水泉和浊水泉,统称之为鸳鸯泉。鸳鸯泉不论旱天洪涝,水位基本稳定,浊的如黄金,清的如翠玉,古往今来,名副其实一对鸳鸯,形影不离长相厮守,成了一道世世代代永猜不破的千古之谜,传唱一首千年万载永不分离的古老情歌。在这里,流传着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在神秘的鸳鸯泉旁边,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山坡,山中螺壳、骨头层层叠叠,传说是从鸳鸯泉出来的一条巨龙吃了螺蛳和其他动物后,遗下的螺壳和骨头堆成。以前,连许多本地人也叫不出这座山的名字。
1994年8月,一场大洪水过后,一位名叫黎仕明的职工用报纸包了一包鹿牙、象骨带到了当时的县文物管理所,并说是从他家乡的顶蛳山上捡来的。文物管理部门同文化局的领导同志以及区、市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傅宪国等先后考察后,确认这平平常常的山坡原来是一处五千年前古人类生活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从此,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山——顶蛳山贝丘遗址一举成名。
1997年4至7月、1998年10至12月、1999年11月至2000年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在原邕宁县文物管理所的协助下联合对顶蛳山贝丘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
经过3年的发掘,顶蛳山贝丘遗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面积较大,二是保存完整,三是内涵丰富。四大发现:一是墓葬多,葬式奇特,肢解葬前所未见;二是居住区呈南方形式,干栏建筑有依据;三是陶器具物件完整,广西发现数空前;四是器物多,层位明确,序列清楚无混乱。三个第一:一是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中国成立50年来广西第一次获此殊荣;二是被专家命名为“顶蛳山文化”,并公布于《考古》杂志。中国原始文化系列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以广西地名命名;三是南宁市六县六城区中第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两个命名是兴宁区的昆仑关战役遗址和上林县的智城遗址)。
经过发掘表明:顶蛳山遗址为建国以来在广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顶蛳山遗址的发掘及其初步获得的成果,对揭示不同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中人类如何生存发展,最终如何获得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对探讨史前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关系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我们认识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构建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确立广西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等均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顶蛳山贝丘遗址的发掘成了国内外多家报刊、电台和通讯社争相报道的新闻热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古组顾问、日蒙考古队队长、日本考古专家加藤晋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博士,日本古人类学家松下孝幸先生,时任香港政府古物古迹办事处执行秘书的招绍瓒先生,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大博士生导师、教授严文明先生等先后到访顶蛳山。发掘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国内外近百家报纸、电台、杂志、通讯社多次报道了顶蛳山贝丘遗址的发掘情况。
利用顶蛳山文化遗址推动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目前,邕宁区加强顶蛳山贝丘遗址保护,协助上级文化部门重点推进顶蛳山博物馆建设,将以顶蛳山遗址博物馆为中心,打造顶蛳山文化旅游圈,拉动邕宁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源: 邕宁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