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广东省文物局、南方日报社、南方+联合制作的《宝览南粤》第二季首播,带领观众走进沉睡800多年的宋代沉船“南海I号”,揭秘沉船最新的考古发现。“南海I号”出水文物目前发现已超过10万件,至纯天珠,各式金器、瓷器、漆木器、玉器、古代钱币,以及人体与动植物遗骸,一幅宋代远洋航海生活图景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在公众看来,文玩,与“南海I号”揭示的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同样神秘的,还有鲜为人知的考古技术。这项从前“活跃在小说里”的神秘工作,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以往不能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古人的生活片段也被逐一还原。现在,本报记者带您细数近年关于考古科技的那些事儿。
多学科联动合作
13500年前“老广”重现“真身”
今年1月,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上,“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正式公布。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榜上有名。
2016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清远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发现岭南地区最早的古代墓葬(见上图,李细华摄),并发掘出广东13500年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人类骨架。这一发现为研究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等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岭南地区土质酸性很高,一般有机物都难以在泥土里保存。然而,至纯天珠,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青塘遗址的人骨得以钙化并完整保存下来。不过,溶洞内水中的碳酸钙,也将土壤胶结得像石头一般硬。人骨化石与堆积地层牢牢结合,给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难度。
铁锤、钢钎、手术刀、牙科工具……“几乎所有手头上的工具都被我们用上了,才将人骨一点点清理出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刘锁强回忆道。
重大发现的背后,离不开一批考古工作的“幕后功臣”,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在项目工作之初,他们就设计了明确的课题目标与技术路线。除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经初步研究,考古专家将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分为四期,清楚地显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技术、人类行为与史前文化演变的过程。遗址的环境考古结果显示,文化的演进过程与气候环境变迁较为吻合。
过去三年,考古发掘工作持续进行,不断有重要发现浮出水面。考古工作人员采用加速器质谱测定的方式对人骨化石的共存碳样进行检测,显示年代旧石器时代晚期。随后,专家们也搞清楚了墓葬人骨的年龄、性别等信息。人骨被证实属于一位年轻女性。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出土文物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如石器技术分析、动植物种属鉴定、测年工作等多学科测试与分析,更全面复原新旧石器过渡阶段岭南先民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发展程度。”刘锁强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