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从宜昌、荆州、荆门到武汉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9-03-20 02:32 我要评论( )

湖北新闻网,湖北新闻,湖北要闻,湖北图片,图片新闻,专题新闻,荆楚各地,新农村,社会法制,武汉城市圈,长江,三峡,长江三峡,三国,武当山,湖北旅游,神农架,鄂东,鄂东新

今日热点

从宜昌、荆州、荆门到武汉

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长江日报2月7日讯(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6日凌晨逝世,享年101岁。消息一出,学界内外哀恸。湖北省博物馆原陈列部主任王纪潮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起饶宗颐先生时唏嘘不已。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因研究力量不够,文博界对曾侯乙编钟只能做一般考古和文物研究,对编钟的铭文和古代音律的研究还是空白。“当时既能释读金文,又懂古音律的学者,国内外几乎仅饶宗颐先生一人。”

从宜昌、荆州、荆门到武汉

 

  1984年,曾侯乙墓文物在香港展出时,王纪潮第一次见到饶宗颐先生,之后多次在香港相见。饶先生也多次来湖北,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纪潮和当时的湖北省博物馆老馆长舒之梅,陪同来湖北考察的饶宗颐先生,从宜昌、荆州、荆门到武汉,相处长达半个月。

  王纪潮说,1985年,文玩,饶先生与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宪通先生合作出版《随县曾侯乙墓钟磬铭辞研究》在学界引起轰动。当时他还没来得及到湖北实地考察编钟,是通过发表于学术刊物上的曾侯乙编钟铭文进行的研究,但对曾侯乙编钟的铭文和音律释读做了基础性工作。

  6日中午,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向饶宗颐家人和香港中文大学发唁函,对饶先生去世表示深切哀悼,盛赞饶先生“是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并长期致力于楚帛书、楚简等研究,多次亲临湖北省博物馆指导,对湖北考古文博事业及楚文化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王纪潮说,饶先生不仅是考古学者和文化学者,还精通琴棋书画,这一点今天已很少有学者能做得到。不仅如此,饶先生在印度多年,深谙梵文,对西学也了然于心。

  在王纪潮印象中,饶宗颐是一个瘦瘦的老先生,须眉皆白,说着潮州口音的普通话,没有威仪,非常谦和,对他这样的晚辈,至纯天珠,一点架子都没有。王纪潮说,每次他请教饶先生,饶先生都会告诉他去看什么书,结果找来这些书一看,果然豁然开朗。

  在湖北参访期间,饶宗颐在宜昌博物馆了解三峡出土文物;在荆州博物馆看了在该馆保存的郭店楚简后,又专程到荆门看郭店楚墓遗址。在湖北省博物馆对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予以极高的评价,并说曾侯乙编钟钟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上世纪90年代,湖北省博物馆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举办漆器展,饶宗颐先生作为文物馆学术顾问到现场。之后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和宜昌博物馆在香港举办“江汉文明展”,至纯天珠,包括目前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的“有凤来仪——湖北出土楚文化玉器展”,饶宗颐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他对湖北省文博工作提过很多意见和建议,几代省博人都对他心存感激。

  王纪潮说,1942年在湖南长沙出土了一件“楚帛书”,这件“楚帛书”图文并茂,描绘了伏羲、女娲等图像,记述了楚人的远古传说和宇宙论。当时“楚帛书”流落美国,国内学者很难接触到,饶宗颐先生是第一个拿到“楚帛书”红外照片做研究的中国学者。饶宗颐在曾侯乙钟磬铭文、音律、楚国简帛文字及早期宗教等领域也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而同一区域墓主为曾仲姬的M3

    而同一区域墓主为曾仲姬的M3

    2019-03-02 15:20

  • 沮漳河流域下游发现86处楚文化遗址及采集点

    沮漳河流域下游发现86处楚文化遗址及采集点

    2019-02-28 22:24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