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友“我想当个小透明”发帖称,自己是考古学专业的研究生,文玩,前不久,报考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被拒绝。发帖者称,招聘单位要求报名者所学专业名称必须是“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名称不同,都无法报考。
对此,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回复称,发帖人报考的是考古资料管理岗位,专业要求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由于发帖人专业不符,因此未能通过电脑审核。同时,该负责人表示,招聘要求是严格根据《2017年公务员招录考试参考目录》,并结合岗位需求而确定。而在该目录的研究生中文文秘类专业中,并没有考古学专业。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胡宁说,作为用人单位,并不具备对于目录的遴选、专业的筛选这些能力,那是根据相关人社部门提供过来的目录当中,跟实际岗位相关的专业,来进行选择。
从事招考培训咨询工作的专家表示,用人单位设置专业门槛,本质上是为了录取到匹配度高的人选。
公务员培训机构报考咨询师邵君怡说,用人单位每年去上报人才需求的时候,会对人才的专业、年龄,还有学历等等都会提出一些条件。从单位的角度来看,不可能去研究到每一所高校学生所学的主修课或者选修课,所以只能是从专业的名称上去做一个区分。
对此,发帖网友认为,考古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其实是同一个专业,只不过各所大学叫法不一,不该以此挡住求职者。这个说法,也得到了部分高校考古学专家的支持。
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根富表示,早在2011年,考古学就应被升为一级学科。从那时起,很多高校就把毕业证上的名称改为“考古学”,但仍有一些高校尚未修改。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文玩,硕士毕业证上专业名称有“文物与博物馆学”和“考古学”两种,但两者课程内容基本相同。
【规避专业名称尴尬 不拘一格降人才】
类似案例并不少见。2016年,江苏徐州一位硕士参加某地城市房屋征收办公室招聘,笔试、面试均为第一,但因其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而并非中国语言文学,最终因少了一个“类”字被取消了录取资格。专家表示,单位招考设定专业,有利于把对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但因专业名称“一字之差”将应聘者拒之门外,不利于选择优秀人才。
王根富教授说,很多单位想用人报名可以宽一点,这样也可以比较自由录用,也更公平更公开更公正。
在王根富看来,招考时出现这种“专业名称尴尬”,主要原因是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信息不对称,导致专业分类存在差异。记者注意到,为了规范公务员招录工作,江苏人社部门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对《参考目录》的修改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以《2018年公务员招录考试参考目录》征求意见稿为例,和2017版相比,就在研究生中文文秘类中,除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之外,新增了考古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专家建议考生,密切注意该目录的变更信息,在报考时要和用人单位及时取得联系,便于核对个人条件是否与报考岗位匹配。
咨询师邵君怡说,实际上有时候在短短的职位表当中,有些条件还是不能够完全详细进行说明。经常有一些考生是自认为自己条件不满足,但是电话打过去以后,用人单位会给一个准确的答复,是满足条件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报考。
学科分类由教育部门负责,而人员招聘管理主要与人社部门有关,相关规则的解释权自然也在人社部门。目前的情况下,国考、省考、地方事业单位招聘尚无统一的专业目录或解释,一些工作人员对一些专业分类不熟悉或是处置相关问题时,会略显教条,最终导致“误伤”考生。“专业名称尴尬”的背后,也与一些学校任性设置专业有关。一些学校结合当下热门,把受到普遍认可的传统专业改名,如把生物学专业改为生命科学工程,把地理学专业改为环境工程等,这都可能会给学生在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时增加障碍。对类似因“专业名称尴尬”而起的报考纠纷,有关各方需要认真思考,贵州文玩,灵活应对,对招考专业及其相近专业条件做出解释或描述,避免因“把握不准”而将人才拒之门外。此外,对一些高校随意设置专业,教育主管部门也应予以关注并视情况纠正,维护学术严肃性,确保学生权益不受损。(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黎明 颜斌)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