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在青浦青龙镇的考古发掘工作引起了大家的注意,2000多件银、铜、铁、木、瓷器文物,让一直以为大唐盛世与上海无关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动摇,可以说意义非凡。
长沙窑椰枣雄狮执壶 唐代 青浦青龙村水井出土
双凤缠枝花纹越窑青瓷粉盒 五代 闵行马桥遗址
上海浦东陈桥川杨河古船出土现场
牛头骨 唐代 浦东严桥遗址出土
瓜棱腹青瓷盂 唐代 浦东严桥遗址出土
莲花纹越窑青瓷水盂 五代 松江第二中学出土
陆机《平复帖》 西晋 故宫博物院
陀罗尼石经幢 唐代 松江城中山小学内
青花瓷碗 唐代 松江唐经幢出土
上海唐代海岸线及相关出土文物位置示意图
山东平度隋代双体船复原模型
壹 唐代古城借文物形象再现
其实,上海出土过六千年以来许多精彩、珍贵的遗迹遗物。上海最早的村庄——六千年前的青浦崧泽遗址及其中国最早的水井,被誉为四千多年前“土筑金字塔”的福泉山遗址,规模罕见保存最完整技术最先进又位居闹市的志丹苑元代水闸;距今五千多年,代表中国最早发明犁耕农业的松江汤庙村石犁,距今四千多年的福泉山繁密纹的湖绿色透光玉镯、最大的兽面纹象牙器、轻薄如纸的细刻纹黑陶壶,被郭沫若作为中国最早原始文字、刊发在《中国史稿》上的闵行马桥遗址良渚文化陶文,以及国宝级文物明代“刘阮入天台”图竹刻香薰等等,使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更加坚实深厚、形象更加丰富多彩。这次青龙镇的新发现同样意义非凡,填补了唐代文献上的许多欠缺,以实物实迹直接证明了唐宋时期的青龙镇,是一处繁荣兴盛,外贸发达的港口城市,更是当年上海港的所在地。
中国的铜镜,始自四千多年前北方的齐家文化,至汉唐,文玩,铜镜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巅峰。铜作为当时的贵重金属,一开始就成了显贵家族专用的照面的梳妆用品。青龙镇鹦鹉衔绶带纹青铜镜是唐镜中的精品,做工细腻,纹样生动,较之以前比较呆板规矩的动植物及几何图案,有了十分明显的写实性。鹦鹉衔绶带纹在当时隐喻吉祥长寿,在唐代也只属于官僚富贵人家的奢侈品。联系同出一井的文物中还有铁釜、提梁鼎形镬、铁钩、银发簪青釉瓷罐、木雕残片等,足以证明这口水井,应该属于一个披金戴银爱打扮、丰衣足食很富有、家居雕梁画栋有规模的大户人家。很明显,既然局部的发掘就能够发现这种人家,此地如果不是一个人口稠密市场繁荣的社会平台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这次清理到的大量红烧土、铸铁残渣和一些不起眼的陶范残块,更可靠地证明了青龙镇的繁荣程度。因为有一定规模的铸铁作坊,它的产品、产量、产业结构,不是一般简陋的乡村打铁铺,弄几把锄头,几把菜刀的小批量需求所能比拟的。铸铁作坊必备的铁、煤矿石的千里远购,铸制锅镬犁耙锚链兵器等大量消耗器具的工匠、商贩及家小,这本身就是一个庞杂而又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产业链组织,它的服务对象又涉及工农商学兵百姓等的各行各业,这势必又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更大的社会组合及必须的管理机构等等。另外还有出土大量残破陶瓷器的堆积,应该与大型河海转运购销活动有关,2件珍稀的唐代瓷腰鼓,可能是镇上活跃的文化娱乐活动的乐器遗留。至此,东海之滨一座生气勃勃的唐代古城,十分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贰 外销瓷映衬青龙镇繁荣
事实上,唐代青龙镇的历史尊容并非今天刚刚触动,早在1988年镇边青龙村里的一次小规模发掘,就让我们窥见了此地在上海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这是一口唐代古井,井中出土了两件长沙窑瓷执壶。椰枣雄狮贴花壶,喇叭形侈口,卷沿,颈稍高,假圈足,饼形底。八棱形短流,环鋬,肩上立二系。胎质灰白,青黄色釉。流下为一蹲坐在出须地毯上的雄狮模印贴片。雄狮昂首挺胸,瞠目翕鼻,龇牙咧嘴,鬈发浓厚,长尾飘忽上卷。两侧为椰枣纹模印贴片。胡人乐伎贴花壶,器形、胎质、釉色基本同前。短流下为一胡人乐伎模印贴片。此人高鼻巨眼,头戴风帽,身穿圆领窄袖胡服,披戴花结的璎珞,下穿长裤,外束开叉的“缺骻衫”,脚蹬“笏头履”,坐在扶手椅子上,手中抚一弓形弦乐器。乐伎身躯微倾,衣纹飘动,左手掌握,右手弹拨,似有异域乐曲正从其手上缓缓流出,醉人心扉。执壶两侧乐伎的装束略有不同,头戴折叠型大布帽,腰际垂卷云形飘带,裹腿裤装,长统毡靴。手上的乐器换成了拍板。有趣的是正对流左侧的乐伎像被粗心的工匠贴倒,头下脚上了,成为了中国古代文物中难得一见的千年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