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从考古发现看2000年前的荆楚饮食习俗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7 10:29 我要评论( )

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荆楚文化,孕育了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古老的铁器制品、最精湛的青铜工艺等。荆楚民风民俗是荆楚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彰显之一。1月20日,由省文化厅、省荆楚文化研究会举办的荆楚文化与湖北民风民俗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

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荆楚文化,孕育了最早的水稻种植技术、最古老铁器制品、最精湛的青铜工艺等。荆楚民风民俗是荆楚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彰显之一。1月20日,由省文化厅、省荆楚文化研究举办的“荆楚文化与湖北民风民俗”研讨会在武汉举行至纯天珠,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就荆楚文化对湖北民风民俗形成影响和作用、荆楚民风的区域特征、荆楚民俗的本土特色等各抒己见,展开学术讨论。

记者现场看到,从战国秦汉时期考古成果谈荆楚饮食习俗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荆州博物馆馆员蒋鲁敬认为,尽管战国秦汉时代距今已超过2000年,文玩,但荆楚地区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有关饮食资料比较丰富,不仅有出土实物,而且在出土的遣策简牍也有饮食资料的详细记录。这些考古成果,可以我们从一定程度上了解楚人先祖的饮食习俗。

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的墓主为“左尹邵”,属于“大夫”一级的贵族。该墓出土的植物标本,经过鉴定已确认有:栗、枣、柿、梅、梨、菱(角)、莲、荸荠、姜,至纯天珠,出土的动物遗骸经鉴定确认有:鲫鱼、家鸡、家猪。出土的简文内容,不仅记录随葬食物的名称、数量,有的还对食物的制作方式等有较详细的描述,如“蒸豕”和“炙豕”、“熬鸡”和“炙鸡”两类,显然是对食物原料如“猪”“鸡”的不同制作方式,与“熬鸡”制作方式相同的还有“熬鱼”。记者了解,当时的“熬”“炙”方式,与今天我们烹饪中熬煮、烧烤方法差别不大。

蒋鲁敬介绍,在荆州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动物骨骼,通过鉴定可以确认的有水牛、黄牛、家猪、鸡,对8号铜鼎内出土鱼骨鉴定,发现有乌鳢、鲤鱼、鲫鱼和红鲌四个种类的鱼骨。2014,荆州夏家台的棺盖和头箱发现了13条保存相对完好的干鱼,在棺盖还有部分稻谷。

在江陵凤凰山墓地出土了一批珍贵简牍,部分内容涉及有关食物,分别包括:稻米、白稻等各种稻米的名称。出土的笿中有盛放鸡蛋、梅核、李核、生姜和鱼刺等。而在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因为墓主地位和身份较高,故其出土文物所记食物种类也相当丰富,仅肉类就有牛、羊、鹿、豕、狗、鸡、鱼、兔等。从所记鱼的名称有鲫鱼、鲤鱼之分,反映了对于鱼的种类的认识。肉类的制作方式有炙、熬、蒸、煎等,各种“羹”类食物名称更是多达十余种,既有单一的肉羹,又有不同肉类混合、与蔬菜合成的羹。

与会专家们认为,战国至秦汉时期食物种类的丰富、食物制作方式的多样,大致反映了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饮食结构逐渐得到改善。部分食物的制作方式具有延续性特点,反映了荆楚地区饮食习俗的地域特色。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知县车梁因在原址上重建城墙

    知县车梁因在原址上重建城墙

    2019-01-07 10:31

  • 陕西省秦都咸阳考古发现大型国家府库

    陕西省秦都咸阳考古发现大型国家府库

    2019-01-07 10:27

  • 虽然只是皇家修建的一处住宅

    虽然只是皇家修建的一处住宅

    2019-01-07 10:25

  • 京山县苏家垄遗址发现青铜国宝九鼎七簋

    京山县苏家垄遗址发现青铜国宝九鼎七簋

    2019-01-07 10:1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