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最无价的是遗存中保存的人类信息。”社科院考古所所长陈星灿说。
16日,中国社科院在京公布了2017年六大“中国考古新发现”,文玩,这些发现中留存着上下4万余年的人类活动信息——燃篝火,种水稻,雕玉器,祀神明……古人所为与今人并无二致:美好地活着。
新疆通天洞遗址出土的精美刮削石器
通天洞所在的新疆阿勒泰,是中国西北往中亚、欧洲的要道。作为新疆发现的首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它完整保存着距今4.5万年到3500年前古人类生活居住的遗存。
一枚精美刮削石器令考古学家爱不释手。墨色椭圆形石片边缘锋利,其加工工艺具有典型莫斯特文化特征。这是来自欧亚大陆西部的远古“因子”,此前从未在中国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被大规模地发现过。
破碎动物骨骼化石、篝火痕迹等都证实其“主人”在此长期生活、居住过。这一发现隐藏着重要问题:史前,亚欧大陆东西两侧的人们如何迁徙、交流和扩散?
济南焦家遗址:他们有了等级
看点:陶礼器群、玉器
济南焦家遗址一向“低调”,但在评选中却高票当选。这是因为它可能关乎中国东部的文明起源。
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000到4600年,是海岱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城址。大量玉器的出现显示出它与良渚、陶寺等其他文化区千丝万缕的联系。
海岱,指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黄淮下游。距今6000-38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阶段是该区域从蛮荒步入文明,经巨大变革从而走向鼎盛的时期。从考古遗存看,焦家遗址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落。
这座史前“城市”呈现强烈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半地穴式和地面式的房屋、防御性的夯土城墙和壕沟、成列分布的墓葬、棺椁出现和男女合葬……这一切记录了社会财富和等级加速分化的进程:富者重椁厚葬,贫者愈贫,几无立锥之地。
福建南山遗址:他们在山顶“安居乐业”
看点:人骨、炭化稻
福建南山遗址出土的炭化黍、炭化稻、炭化粟遗存
福建三明市明溪县狮子山南侧,一处洞穴与旷野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去年广受关注。它揭露出距今5800到4300年间福建西北的文化面貌,填补了该地新石器中晚期至商周时期考古谱系“缺环”。
由于环境特殊,华南史前人类遗骨很难保存。南山遗址5座存有人骨的墓葬就非常珍贵,通过进一步作形态学和病理学分析,可一窥当时人的生计。
南山遗址的先人,从事相对发达的农业生产。丰富植物遗存中,有目前在武夷山东麓地区发现最早的水稻,也有华南迄今发现最早的粟和黍。
南山先民的“安居”生活中,有一种独特的山顶、洞穴结合的空间利用特征。居住区逐渐从洞穴移到山顶,并在山顶留下福建最早的蓄水池遗迹和大量柱洞、灰坑,展现一幅荣景。
看点:“金道锡行”铭文壶
湖北苏家垄遗址俯瞰图
湖北苏家垄遗址出土的铜锭
半世纪前,京山县苏家垄遗址发现青铜“国宝”九鼎七簋,揭示了一个神秘的诸侯国——曾国。如今,在当年发现地点的南部岗地上,考古学家第一次全面还原了遗址的墓葬、居址和冶炼遗存,贵州文玩,对曾国及周王朝物质、文化面貌又有突破性认识。
青铜礼器,以有铭文为贵。此次出土的大量青铜器铭文透露了诸多信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金道锡行”铭文壶。壶身161字,极为罕见。“金”,实为铜,铜和锡合而为青铜。由于中央王朝所在地没有足够矿藏,至纯天珠,“金道锡行”壶证明当时存在一条由南方向北方运输金属的路。
另一件青铜器铭文“克逖淮夷”,印证了曾国控制淮夷地区。结合发现的大规模曾国冶铜遗存、出土的铜锭,考古学家认为曾国很可能把控着周王朝青铜冶炼、生产和流通等环节,并在汉淮与中原地区之间的金属资源流通扮演重要角色。
看点:二号车马坑,动物头蹄葬
河北行唐故郡遗址的精美马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