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至6月底,考古人员在彭水县郁山镇发现盐业遗址1处,东汉墓葬16座,宋代窑址1座,明代墓葬1座,出土文物约600件。据考古人员判断,中井坝盐业遗址为明清时期,它的发掘,还为人们揭开了古代失传的“泼炉印灶”制盐工艺的神秘面纱。
或是官方制盐作坊
距离彭水县城39公里的郁山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因盐而兴”的地方。今年,彭水打算对郁山古镇进行旅游综合开发,于是对其进行建设征地区域文物调查勘探。今年4月至6月底,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盐业遗址1处,东汉墓葬16座,宋代窑址1座,明代墓葬1座,出土文物约600件。根据现场土层中发掘出的陶片等发掘物,考古人员断定,发现的盐业遗址应为明清时期。
飞水井
中井坝盐业遗址整体图
泼炉印灶示意图
据悉,中井坝盐业遗址,位于郁山镇南京社区2组。旁边是中井河,考古人员在河边发现12座盐灶、4座蓄卤池,另外还有墙2堵、柱洞11个、排水沟1条、灰坑4座、灰沟2条——这就是中井坝盐业遗址。考古发掘前,这里是一片庄稼地,河边未被破坏的玉米已有1人高。
7月5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了来自北京、四川、重庆的考古专家来到彭水考察中井坝盐业遗址。
考察后,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座遗址保存完好,在国内算得上是非常完整的工业遗址,完整地反映出当时制盐生产的过程。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说,从目前发掘出的规模看,这里应该是一座官方的制盐作坊,而且规模比较大。
揭开“泼炉印灶”神秘面纱
让专家们兴奋的是,失传已久的“泼炉印灶”制盐工艺,在中井坝盐业遗址中可以得到考证。这种工艺,考古专家们也只在史书中看到过。按照同治四年的《彭水县志》记载,郁井盐灶和其他地方制盐工艺的不同,正是在于“泼炉印灶”。
白九江介绍,和自贡的高浓度深井卤水不同,郁山当地的盐水来自地表流水,盐水中含盐浓度低,一般只有2~4波美度,但要盐结晶,得要25~26波美度。为不断提炼盐水浓度,古代郁山人创造了“泼炉印灶”。
此次与中井坝盐业遗址一起被发掘的,还有东汉墓葬16座、宋代窑址1座、明代墓葬1座。这么多的古墓葬与中井坝盐业遗址有什么关系?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人员、中井坝盐业遗址执行领队牛英彬称,墓葬的密集分布和部分高规格墓葬的出现,可以说明郁山曾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
据了解,中井坝盐业遗址将作为郁山古镇一个重要景点。按初步规划,,郁山古镇将建设盐业遗址保护馆,在中井坝盐业遗址旁,还将打造盐浴中心、酒店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