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卖市场业绩斐然、藏家热情持续高涨的同时,质疑声也不绝于耳,未来拍卖价格到底将被推高到什么位置,拍品价格和价值的比例会到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很多从业者心中充满疑虑。
“拍卖市场‘疯’了,图录越来越多,以前用袋子还能提得动,,现在几十本装在箱子里搬也搬不了”。拍卖现场常会听到这样的报怨,“以前偶尔碰到个夜场很新奇,现在几乎天天有夜场,原本享受的拍卖过程成为一个熬人的苦差,买家不仅要拼财力还要拼体力”。
“疯”的不止如此,关于拍卖的各种猜测也扶摇直上。特别是当一些知名藏家开始出货的时候,例如刘益谦,猜测更是具有娱乐化的特质。最后,连一向在媒体面前敢说敢批毫无顾忌的刘益谦,文玩,也在各种质疑声中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他认为出货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却被人拿来炒作,“他们眼神中的我和我眼神中的他们都是一样的奇怪”。
行家们也开始对价格感到迷茫,以前他们对拍品价格会按照之前一年或者一个时间段的价格进行合理估算,现在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谁都不会预知,下一场会不会有一个新人,带着一笔资金,用势在必得的心境将一件拍品推高到令人难以企及的价格”。
“拍卖市场本来通过其公开性,文玩,对市场起到价格指引的作用。而现在,一些尖端艺术品在拍卖场中失去了价格指引的衡量标准,那么在拍卖会下进行艺术品交易的人群,更加对价格判断没有方向”。北京正观堂艺术品公司梁晓新先生说,例如一件藏品是以古玩市场上的流通价来认定其价值呢,还是以刚刚拍卖出的成交价来定价呢?也有人认为拍卖会上这种强劲的价格走势,可能会使新进买家对价格的乐观估计过高。“毕竟古玩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你把之后三五年的价格空间都买断了,再出来好的作品,又能有多高的承受能力呢”。其实很多人看到了这一点,但从目前资源紧缺的状况来说,价格的失控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