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这个“家”老祖先住了三万年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文玩陈玉虎 2019-03-18 01:10 我要评论( )

▲招果洞外一景▲招果洞内发掘的地层标记▲招果洞内出土的石器▲招果洞主人使用过的角锥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经两年多持续发掘,考古队在贵安新

这个“家”老祖先住了三万年

▲招果洞外一景

这个“家”老祖先住了三万年

▲招果洞内发掘的地层标记

这个“家”老祖先住了三万年

▲招果洞内出土的石器

这个“家”老祖先住了三万年

▲招果洞主人使用过的角锥

近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消息:经两年多持续发掘,考古队在贵安新区招果洞内,发掘出大量骨器、陶片、石器等。某个多个不同族群的古人类,在这个“家”生活了3万多年。

位于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的一个山洞,早年被村民用来关牛,跟周边多数山洞一样被称为“牛洞”。2017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在该地区开展考古发掘时,因其地处招果村民组,故命名招果洞。

通过发掘,考古队在招果洞内揭示反映年代关系的地层超过70层。地层中,出土了陶片、骨器、角器、动物骨骼等。根据出土物测年认为,从距今3.8万年,一直到距今4000至5000年文玩,该洞穴持续被利用。也就是说,至纯天珠贵州文玩,招果洞在长达3万多年的时间里,一直被古人类当成家。甚至,他们还在洞口部位,以屈肢葬的方式安葬去世的同伴,留下贵州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埋葬行为遗迹。

招果洞内出土的石制品原料多为燧石,类型有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加工技术方面,硬锤直接打击的方法较多。洞内出土的骨角器物较多,原料基本为鹿角、哺乳动物肢骨,器型为锥和铲,有更新刃缘和修理痕迹。发掘中,没找到招果洞古人类从事农耕的直接证据。由此推测,他们的食物来源,以狩猎和采摘为主。

考古队员分析,招果洞遗址是黔中地区人类活动最早的证据,对于建立黔中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全面了解低纬度喀斯特山区人类特定适应性生存策略,以及研究中国南方低纬度高原山区古人类对气候剧变适应策略,具有开创性意义。 (黄黔华)

【1】【2】

 

(责编:陈康清、李瑞桥)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贵州招果洞遗址考古发现大量古人类活动遗物遗迹

    贵州招果洞遗址考古发现大量古人类活动遗物遗迹

    2019-03-15 09:45

  • 这片盐沼宛如一面大镜子

    这片盐沼宛如一面大镜子

    2019-03-14 01:59

  • 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考古發掘又有收獲

    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考古發掘又有收獲

    2019-03-13 16:41

  •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招果洞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招果洞遗

    2019-03-13 14:5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