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洞穴研究,建立黔中地區包括貴安新區在內的環境衍變序列﹔通過對地層研究,理清古人類對空間利用情況……記者日前獲悉,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考古又有新收獲。
據悉,文玩,這些成果是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8年對招果洞遺址進行再次考古發掘所獲。
據介紹,招果洞遺址位於貴安新區高峰鎮岩孔村招果組雙眼井背后。2017年起,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對招果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2018年,考古工作者再次對該遺址進行發掘。在此次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區內布設了1×1米探方,在單個自然層內按照5cm水平層逐層向下清理,對出土遺物均使用全站儀測量三維坐標,原生堆積全部過篩水洗。
經過2018年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發現該遺址文化堆積層次分明。文化堆積目前發掘至73層,距地表約6米,未見底,年代跨度從距今3.8萬年至距今約4000——5000年。遺址可大致分為全新世和更新世兩個階段。全新世地層出土陶片、骨器、角器、磨制石器、打制石制品、動物骨骼等。更新世地層出土骨器、角器、打制石制品、動物骨骼等。招果洞遺址出土的石制品原料較為單一,以燧石為主,另有硅質岩、玉髓、灰岩、水晶等。遺址石器工業從早到晚較為一致,為貴州廣泛分布的小石器工業,石器類型包括刮削器、端刮器與尖狀器。遺址出土的骨角器數量較多,原料基本為鹿角、哺乳動物肢骨,器型可分為錐和鏟兩類。部分骨、角器有更新刃緣和再修理的痕跡。
遺跡類型包括火塘、墓葬、骨堆和石灰岩角礫鋪成的活動面。其中發現的兩座墓葬為目前貴州發現的最早人類埋葬行為遺跡。動、植物考古的初步成果顯示招果洞人群具有十分明顯的採集漁獵特征,尚未發現農作物種植痕跡。
據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興龍介紹,招果洞遺址是黔中地區人類活動的最早証據,贵州文玩,文玩,對於建立黔中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具有重要意義。招果洞遺址的發掘,對於全面了解低緯高原喀斯特山區的人類特定適應性生存策略,對於研究中國南方低緯高原山區古人類對氣候劇變的適應策略,具有開創性意義。
據悉,今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將進一步啟動對招果洞遺址的發掘工作,並將對發現的兩具古人類遺體進行DNA提取,並與周邊人種進行對比。(曾瑤)
來源:貴安新區報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