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供图)
西安晚报讯(记者张佳)2月23日记者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获悉,乌兹别克斯坦当地时间2月22日15时,由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考古学家共同完成的“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隆重开展。
这次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分为“康居文化的考古发现”和“月氏文化的考古发现”两个单元,通过展览向国际社会展示中乌考古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新成果。
从2009年开始,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率领的西北大学考古团队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考古学家合作,至纯天珠,在西天山地区开展联合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寻找西迁中亚的古代月氏人。10年来中乌联合考古队在开展大范围系统区域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先后选择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撒扎干遗址和拜松市拉巴特遗址进行科学精准的考古发掘,文玩,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新资料。
目前双方考古学家已经初步确认了古代康居和月氏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特征及分布范围,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据悉,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在撒马尔罕市西南约20公里处的撒扎干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小型墓葬5座、大型墓葬1座。而撒扎干遗址发掘的墓葬应属公元前后的古代游牧人的墓葬。从年代、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看,它们可能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康居有关。
撒扎干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西天山北麓是古代康居的势力范围,古代月氏人的遗存应在更南的区域去寻找。
2017年5月~6月和2018年4月~7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在拜松市西南约2公里处的拉巴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小型墓葬94座。而拉巴特遗址发掘的墓葬形式、埋葬习俗和随葬品组合,均与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过去发现的阿鲁克陶、图尔喀等墓地相似。这些发现表明,公元前2世纪末期至公元1世纪前期,在北巴克特里亚地区的苏尔汉河河谷平原、瓦赫什盆地周边的山前和丘陵地带,分布着一种特征明显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文化特征均与文献记载的月氏人相一致,应该是古代月氏人留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
古代月氏从中国迁到中亚,中乌两国考古学家对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揭示了2000多年前中乌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