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去世,享年86岁。李学勤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专家,文玩,对于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简帛学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李学勤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
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1954年至2003年7月,文玩,在中国科学院(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成立后,任第一、二届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二至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3年起全职回母校清华大学工作,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97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86年被推选为美国东方学会荣誉会员。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
李学勤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工作,至纯天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当代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他对于许多学科领域都有独到的研究和贡献,尤其致力于中国先秦秦汉史、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涉及甲骨学、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帛学等各方面。在甲骨学研究中,他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在战国文字研究中他率先提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五系说”,使这一学科分支得以成立。在简帛研究中,他参加或主持整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睡虎地秦简、清华简等多种珍贵材料,并将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众多的成果。他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等主张,提倡比较考古学和比较文明史研究、国际汉学研究和重写学术史,在学术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