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华文明起源图谱初现
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王”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盘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中国龙”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几大文明之一,也是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仅是国人想要探寻的文明密码,也是海外许多人士关注的问题。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会同教育部、科技部有关负责人以及项目首席专家王巍、赵辉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关强表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自2001年正式提出,到2016年完成结项,实现了预先设定的多项目标。项目研究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所言非虚,文明形成过程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
多学科研究的重大项目
“文明起源与国家产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关于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界很早就开始关注,提出许多观点和理论,但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的认识。”关强说。
上世纪20年代起,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现代方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献和史书,对于古书记载上古史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学术界一直深信不疑的五千年文明体系产生动摇,国外学者甚至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中国学者引入西方的现代考古学,以考古实证的方法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正如翦伯赞所言,人们开始“由盲目的信古而进到疑古,更由消极的疑古,而进到积极的考古”。
从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积累到了一定程度,逐步具备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展开系统研究的条件。进入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田野考古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促进了考古学有关中华文明问题的探索。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开创了采取国家工程的形式,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文玩,研究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工作模式。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项后,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被正式提出,至纯天珠,简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03年,实施了探源工程预研究。2004-2015年,探源工程由科技部批复,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依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已实施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4期完成结项。
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团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国内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参与。
据关强介绍,探源工程累计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以外文或发表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近400篇),出版专著80余部,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200余人,实现了预先设定的多项目标,,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多学科联合研究古代社会的道路。
【1】【2】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