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为了确保国家文物安全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2-22 07:45 我要评论( )

定陵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10公里的大峪山下。1959年9月30日建馆。图/CFP ■那一刻 这时,年龄最小的孙宪宝进去,移开了顶门石,并用身体顶住,让其他人把门彻底推开。至此,关闭300多年的地宫大门终于敞开。 ■ 亲历者 孙宪宝,昌平区长陵镇村民,定

定陵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10公里的大峪山下。1959年9月30日建馆。图/CFP


 


■那一刻

这时,年龄最小的孙宪宝进去,移开了顶门石,并用身体顶住,让其他人把门彻底推开。至此,关闭300多年的地宫大门终于敞开。


 


 

■ 亲历者

孙宪宝,昌平区长陵镇村民,定陵挖掘队队员,现年72岁。

“我觉得我亲手做的工作,从发掘出土来说,没有走弯路。”一位自称“掘皇陵人”的老人回忆53年前定陵挖掘的情景时说。他就是当年带队挖掘定陵的考古队队长赵其昌。现在已经80多岁,居住在京郊一处农家院中

孙宪宝,昌平区长陵镇村民,定陵挖掘队队员,现年72岁,从挖掘第一锹土开始到全部文物出土,他全程参与,成为非文物专家的重要参与者。他的视角更具有平民特色

吴晗提出挖掘计划

定陵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座由考古学家主动挖掘的皇家陵寝,它的挖掘颇具戏剧性。

最初提出挖掘计划的是著名明史专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

据赵其昌回忆,由于吴晗长期研究明史,特别想了解陵寝下面的秘密。1955年末,由吴晗发起的一份由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吴晗、张苏六人签名的挖掘考古计划书上递国务院。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收到报告5天后,批示“原则同意挖掘”。

这样,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不久,由北京市委、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文化部联合组建的考古队成立,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1956年春开始了。

在整个挖掘计划中,定陵其实只是个替代者。挖掘皇陵的首选此前一直是长陵,即明代皇帝朱棣的陵寝。因为整个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

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就这样,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入了考古队的视野。

挖掘点锁定绑票处

1956年5月,挖掘工作正式启动。面对如此浩大的陵寝,考古队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据当时参加考古队挖掘、现居住在昌平长陵镇的村民孙宪宝回忆,考古队来到定陵后,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奔波,队员们精疲力竭,却一无所获。

一天,当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文玩,队长赵其昌发现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

经观察,这个洞口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赵其昌说。他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当时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决定把挖掘地点定在此处。这就是传说中的土匪绑票处。

孙宪宝说,这个洞口十分偏僻,村民种地的时候也不轻易去。当地村里老人讲,只有旧社会土匪绑票时才会把人质放到里面。

1956年5月17日,在一个晴朗的天气中,定陵发掘正式开始,这也宣告了中国历史上首个皇家陵寝的挖掘工作启动。

挖掘3月毫无头绪

挖掘先从探沟开始,直到挖至一米深时才在宝城内侧墙壁上发现了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

这给了考古队极大的信心。随后,“大中”、“左道门”、“右道门”、“宝城中”等字样陆续出现。赵其昌把这些字样发现的位置绘到纸上,希望构建起一幅建筑设计图。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xuan)门,同时在探沟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但是3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

金刚墙刻字破天机

挖掘队员孙宪宝回忆说,挖掘定陵使用的是一种洛阳生产的探铲。这在当时是一种挖掘古墓的常用工具,长约30厘米,直径有碗底那么大。

进入9月,挖掘工作出现转机。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挖掘队员栾世海、孙宪宝等人挖出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大伙欢呼不已,立即跑去报告。“这就是一把打开定陵大门的金钥匙。”赵其昌说。考古队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紧接着开挖了第三条探沟。

由于有了小石碑指路,大胆的机械出土随即代替了小心的手工挖掘。在隆隆的机器声中,金刚墙现世已指日可待。

然而,恰在此际,天气出现变化,时而风起沙扬、尘埃弥漫,时而乌云吞日、黑如锅底,倾盆大雨吞噬了整个探沟。据挖掘队员回忆,联想到掘墓必遭报应的传闻,挖掘队工作人员均心惊胆战。

直到第二年5月17日,恰逢开挖一周年时,文玩,考古队终于找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在金刚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

大公鸡探路地宫

金刚墙高8.8米,厚1.6米,下面部分是长方形结构,上面是三角形,用砖砌成。呈“圭”字形,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圭形券门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可以断定,进入圭形券门,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

1957年5月19日傍晚时分,考古队成员披挂整齐,下到探沟,将梯子搭上金刚墙……

10来盏汽灯吊在上面,拍照、绘图、记录、测量、编号等各项工作的负责同志,都手执工具,整齐待命,现场一片将士出征前的紧张与肃静。

一声令下,站在梯子顶端的赵其昌挥起特制铁铲,对准“圭”字形顶部的第一块城砖砖缝,轻轻地撬起来

因为砖缝之间没有灰浆黏合,赵其昌毫不费力地将48斤重的城砖撬开了一角。两手抓住砖边向外慢慢抽动,宽厚的城砖终于全部从墙中抽出。

“当心毒气!”有人喊。

话音刚落,只听“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赵其昌抱住城砖,就势趴在梯子上,低下头一动不动。

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在金刚墙前弥漫开来。雾气由黑变白,渐成缕缕轻烟,由沟底向上飘浮。人群被这股刺鼻的气味呛得阵阵咳嗽。

在现场指挥的夏鼐告诉大家:“这是地宫300多年积聚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进入地宫了。”

由于地宫一片漆黑,谁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传说中的暗箭、翻板、毒气之类的东西,所以谁也不敢第一个下去。

为保险起见,考古队有人提议从村里找条狗先放进去探路。但没成想,这狗特别凶悍,推不进去。这时,有人提议,干脆从村里抓只鸡放进去,“既不会瞎刨,也不会弄坏地宫文物。”

就这样,第一个进入地宫的既不是人,也不是狗,而是只大公鸡。

几天之后,公鸡不但没有任何危险,还能照常打鸣。考古队确认无疑后,队长赵其昌身拴粗绳,一步一探第一个走了进去。

赵其昌回忆当时情形说:“地宫里黑乎乎、雾茫茫。太寂静了,静得让人心里发慌、发毛、发蒙、发憷。”

文物一一编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青海文物考古六十年回眸

    青海文物考古六十年回眸

    2019-02-21 01:21

  • 唐中宗定陵砖瓦来自陕西桑园砖瓦窑址

    唐中宗定陵砖瓦来自陕西桑园砖瓦窑址

    2019-01-20 17:56

  • 其子唐中宗李显的无字碑有何含义呢?未来随着更多的考古资料被发现和印证

    其子唐中宗李显的无字碑有何含义呢?未来随着更多的考古资料被发现和

    2019-01-16 20:09

  • 甚至很可能部分供应了其他城池建设的需求

    甚至很可能部分供应了其他城池建设的需求

    2018-12-19 03:21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