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地区指太行山脉以东,北起燕山山脉、南抵沁河平原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区。由于战国筑堤以前黄河流经河北平原注入渤海[1],因而古人主要生活在东抵太行山麓、西至黄河这一宽约70-120公里的狭长地域。
学界关于这一地区文明化进程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2],但由于对文明定义理解不同,导致在文明形成时间和道路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此外,研究地域和内容不平衡,对北京、豫北等地关注较多,其他地区少见。先秦时期这一地区是许多重要部族的聚居地,特别是夏、商二族于此地流动交融,对整个中国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对其进行研究对探索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古代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该地区自然环境变迁、文明化进程探索、文明发生方式等几方面对该地区文明化的过程做一研究。
一、太行山东麓地区自然环境变迁
太行山东麓地区的环境变迁,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距今2.5-7.5千年属于晚更新世晚期的玉木主冰期,气候由寒冷稍湿到寒冷干燥。这一时期前半期的植被,无论是山前洪积扇平原,还是中部泛滥平原,都有云杉、冷杉林分布,林间则以蒿、藜、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植被。这一植被面貌似乎表明该时期的气候比玉木早冰期时的气候还要冷,年均温度比现在低11 度左右,但湿度却较大。到大理冰期鼎盛期时,气候则变成寒冷干燥,降雨量大大减少,云杉、冷杉林在平原消失,平原上的植被主要是干草原或荒漠草原植被。玉木冰期鼎盛期过后,气候便逐渐由寒冷干燥到温和较湿。
(2)距今1.1-0.75万年的早全新世气候温和稍湿,植被为以松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首先在北京平原发生了变化,晚更新世末期的草原植被逐渐被以椴、桦、栎等阔叶林和松林代替。随后冀东平原、白洋淀一带也逐步被阔叶林占据。中部平原可能受降水的影响,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植被类型才发生较大的变化。距今9000年左右,河北平原的气候在冰后期的变暖过程中可能有一个变冷的过程,以北京平原和白洋淀地区反映较明显,喜冷湿的云杉、冷杉林又出现在北京平原上,白洋淀地区的阔叶林也大量消失。
(3)距今7.6-3千年的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温润,华北平原的植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至纯天珠,喜温的落叶阔叶林迅速在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发育起来,这一时期的森林成分除松外,阔叶树在森林中占的比例增大,树种也繁多,有栎、桦、榆、桑、胡桃、臭椿、椴、柳等,还有现在只生长在我国亚热带的树种,如枫香、枫杨等。还有大量水生、沼生植物,至纯天珠,特别是一种现在只生长在淮河以南地区水蕨植物。表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1月份平均温度比现在高约3-5度,7月份比现在高约1-2 度,年降雨量可能比现多200mm左右,是冰后期的气候最宜期。 中全新世中期,即距今5000年左右,华北平原又有一个短暂的冷期,因而喜冷的云杉林又出现在北京平原的山前地带。总体看来,太行山东麓地区中全新世植被演替、气候转暖的开始时间,各地并不同步,燕山山前是距今9000年,北京平原是 8000年,冀中南平原是距今7500年。
(4)距今3千年以来的晚全新世温度下降,雨量减少,华北原来的阔叶林、湿生沼生植被减少,藜蒿等草原面积扩大,气候演变成现今的温凉偏干。植被为以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自然地理景观与早全新世基本相同[3]。
二、太行山东麓地区文明化进程探索
文明是一种与复杂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较高级、较进步的阶段。判断某个地区或某一文化是否进入文明阶段,不仅要看构成文明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否已经存在,还要进行量的分析[4]。只有文明诸社会因素的物化表现同时体现于某一考古学文化,才可以说该社会已进入文明阶段[5]。整个太行山东麓地区可分为南、北两区,二者的分界在滹沱河附近(图一)。下面我们便分别对南北二区文明化进程做一分析。
1. 南区 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前仰韶和仰韶文化时期为文明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重要的遗址有武安磁山[6]、正定南杨庄[7]、安阳后岗[8]、大司空[9]、濮阳西水坡[10]、新乡李大召[11]等。虽然自仰韶文化时期开始,遗址的分布范围迅速扩大,遗址数量巨增,但相对来说,整个社会并未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层,大体处于平等社会阶段。
(2)龙山时期处于由简单社会向分层社会的过渡阶段。典型遗址有安阳后岗、邯郸涧沟、龟台[12]、磁县界段营[13]、下潘汪[14]、武安赵窑[15]、辉县孟庄[16]、汤阴白营[17]等。随着轮制技术的普及和铜的使用,整个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然而随着财富的增加,至纯天珠,整个社会也变得动荡不安。安阳后岗遗址15座房基下面发现有儿童墓,这些儿童年龄在1-5岁之间,有的被埋在柱洞下,有的在散水下,有的在墙基下,还有的在泥墙中,这些儿童是在房屋建造过程中被埋入。邯郸涧沟龙山文化的房基内也发现有人头骨,而且其上还有砍伤和剥皮痕,此外还发现有丛葬坑。这些丛葬坑一类是园坑,其内埋有大量人骨,另一类利用废弃的水井埋有5层人架,有的身首分离,有的呈挣扎状。与此同时在孟庄遗址发现了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安阳后岗也发现有夯筑城址,意味着面积巨大的中心聚落开始出现。财富的严重不均、战争频繁,反映出其时的社会已出现了严重的阶层对立,显然离复杂社会只剩一步之遥了。
(3)夏代和早商时期为初级文明阶段。相当于夏代和早商之时,该区为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岗文化分布区。主要遗址有磁县下七垣[18]、界段营、武安赵窑、永年何庄[19]、淇县宋窑[20]、新乡潞王坟[21]、邢台葛庄[22]、鹤壁刘庄[23]等。下七垣文化在此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说下七垣文化最有可能为商人在立国前创造的文化,那么考虑到商人在灭夏前已进入文明阶段,且此地于龙山文化晚期社会分化已十分明显,因此可以推定至少在此文化晚期,该地区已进入了文明阶段。到二里岗文化时期,该区的文明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晚商和西周时期为成熟文明阶段。晚商时商人迁都于安阳,豫北冀南成为商王朝直接管辖的王畿地区。在殷墟发现的体量高大的宫殿建筑、气势宏伟的王陵以及数量众多的青铜器,无不显现出商文明的辉煌。而西周时卫、邢等国的分封,使得这一地区延续了晚商文明的辉煌。作为当时最先进文明代表的都城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北区 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新石器时代为文明的起步阶段。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北区在北福地一期文化、北福地二期文化之后为后岗一期文化的分布区,其后为钓鱼台类型和镇江营三、四期文化。这一时期该区处于文明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有易县北福地[24]、曲阳钓鱼台[25]、容城午方[26]、东牛、任丘哑叭庄[27]、易县七里庄[28]、房山镇江营[2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