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木官山墓地位于玉溪市澄江县县城西南角,抚仙湖西北岸,龙街街道双树社区西北部一座平面近圆形的独立小山包上。2015年底至2016年初,为配合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环线项目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木官山墓地西部受项目建设影响的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面积8000平方米。2016年4月至7月,又联合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
墓地位置图
发掘区域位于木官山西部,发掘过程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结合运用无人机航拍、遗迹三维建模成图和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新技术,全面收集发掘资料。
墓地航拍图
发掘区地层堆积可分四层。第①层为表土层。第②层,文化层,在发掘区内呈不连续分布,北部较为典型。第③层,文化层,整个发掘区均有分布,山顶区域较为典型。第④层,灰黄或青灰色粘土,在发掘区内局部分布,山腰至山顶中部区域较为典型。发掘共清理遗迹300个,包括滇文化时期土葬墓276座、灰坑15座,明清时期火葬墓9座。
墓地探方及遗迹分布图
土葬墓全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根据结构差异分为五类:Ⅰ类墓240座,普通竖穴土坑墓;Ⅱ类墓14座,墓底带腰坑。腰坑形状不甚规整,有圆角长方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三种,腰坑位置有的居中,有的偏向墓底一侧;Ⅲ类墓10座,带二层台。全为生土二层台,个别墓葬二层台仅见于墓室一侧,形制不规则;Ⅳ类墓7座,墓室有二层台或三层台结构,形制较规整,少数墓底有腰坑,随葬器物多埋葬于上层;Ⅴ类墓5座,随葬器物分层埋葬,最多分两次埋葬。其中仅1座发现残存棺木痕迹,5座墓葬发现少量人骨,但大多残碎或已呈粉末。
187号墓葬腰坑
74号墓葬二、三层台
灰坑形制简单,从平面形状看有椭圆形、圆角长方形、不规则形三种,坑口、坑底边缘明显,剖面多呈筒形或锅底形。仅1号灰坑出土器物,全为陶器,以夹砂灰陶或灰黑陶为主,火候较低,陶色驳杂不均,可辨明器形的仅罐一类,形制特征与同期土葬墓所出相同。
土葬墓、灰坑等滇文化时期遗存共出土遗物830件,按质地分为铜、铁、铜铁合制、陶、石、玛瑙、绿松石、玉、骨、水晶、漆、料器十二类。
铜器数量最多,分为兵器、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其他四类。大部分铜器保存尚好。纹饰多出现在兵器和装饰品中。兵器有剑、戈、矛、钺、镞、镖、箭箙和臂甲八类;生产工具有斧、锛、凿、削、卷刃器、铲六类;装饰品有钏、镯、扣饰、扣、泡钉、泡、方形器、圆形片饰八类。另有部分残碎严重,器形不明。铁器59件,可辨器形的有矛、镞、刀削、方形器、S形器五类。铜铁合制器40件,器形有铜茎铁剑、铜骹铁矛、铜柄铁削、铜銎铁斧、铜銎铁卷刃器五类。
陶器大多数陶质较差,难以修复,无法辨明器形。从陶质看,99%的陶器为夹砂陶,泥质陶较少。陶色有橙红、黄、灰、灰黑、黑几类,其中灰黑陶数量最多,其次为灰陶。夹砂陶火候低,陶色驳杂,泥质陶火候较高,陶色均匀,陶土经过细致淘洗,器形规整。陶器纹饰较少,97.3%的器物光素无纹,施纹方法以刻划为主,纹饰主要有刻划同心圆纹、菱形网格纹、带状网格纹、水波纹、叶脉纹、弦纹、垂幔纹、剔刺纹、附加乳丁纹和凸棱几类。施纹部位多见于颈、肩交接处、唇部下方和器底。
陶盘
器形有罐、盘、釜、杯、纺轮、器底和其他七类。罐类以侈口、鼓腹、小平底为主要特征,另有部分圈足罐;盘全为同心圆纹浅盘,釜残碎严重,整体特征为侈口、微鼓腹,口沿下方起一周凸棱。罐、釜、杯三类器物,器形与澄江金莲山和昆明羊甫头两个墓地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
陶杯
石器、玉器、骨器、料器和水晶数量少,器形也少。漆器多残存漆皮,无法辨明器形,少数铜泡、铜泡钉和圆形铜片饰与漆器共出。
玛瑙扣
火葬墓保存完整,5座开口①层下,4座开口②层下。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平面形状有近圆形和近椭圆形两种。大部分墓葬坑口、坑底边缘明显,墓浅,剖面呈锅底形,少数墓葬剖面呈筒形。
火葬罐
共计出土遗物17件(套),其中葬具7件(套),随葬器物10件,按质地不同分为铜、铁、料器三大类。
火葬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