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水为湘江两大源头之一,位于湖南省南部,南岭北麓,潇水因其水流清绿幽深而得名,行政区域属于永州市。潇水流域是湘南地区商周遗址比较密集的地区,但由于遗址多在山坡上,原生文化层不易保存,文化层也普遍较薄,所以长期以来,没有对此进行过主动性的发掘,这一地区商周文化的面貌一直比较模糊。
2008年6月、9月,至纯天珠,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永(州)连(州)公路建设,会同永州市、县文物部门,发掘了宁远县官家岩遗址。以此为契机,从2008 年9月至2009年6月,开展了大规模区域聚落考古调查与发掘,贵州文玩,发掘与试掘了十八处商周遗址,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成果。至此,潇水流域商周文化面貌已初现轮廓。
1、潇水流域绝大部分商周遗址都处在岩石山的山顶或山坡上,一般高出地面20米左右,至纯天珠,石器、陶片一般裸露在地表,文化层很薄,但在一些石窝或岩缝中,依然保存较厚的文化层。利用裸露的山岩、岩丛、岩厦,加以人工的搭建,形成窝棚式的居址,是这一时期遗址的一个普遍特点。通过对官家岩、坐果山遗址的大面积揭露,首次揭示了潇水流域商周时期这一类型聚落的特征。在遗址的平面分布方面,遗址间保持适当的距离,相对集中,很象以后村寨的分布。典型的如以坐果山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以望子岗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以拱门山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等。它们很可能代表了一个又一个相对独立的部落单位。这些发现为进一步开展南岭山地小流域聚落的研究,展示了开阔的前景。
2、首次提出在潇水流域存在“坐果山”与“望子岗一期”两类商周文化遗存,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陶器组合、年代分期与分布地域。初步建立了潇水流域商周文化谱系与年代序列,为湘南地区以及相邻粤桂山区同时期考古文化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标尺。
此外,两类遗存都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石料、半成品、石废料,从这些遗物的痕迹上,大体可以复原石器取料、成坯、分割、琢击、打磨、管钻等各个环节。为这一时期石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望子岗一期遗存还出土了环玦制品和环砥石等一批反映石环玦制作工艺流程的资料,填补了这一地区的空白。
望子岗遗址发现墓葬21座,墓葬皆为窄长的长方形坚穴土坑墓,头向朝东,为仰身直肢的一次葬,随葬品组合为罐、豆、碗、石器,每座墓都有一件或数件石器或石器残件,这是湘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期越人墓地。
潇水流域也是商周时期印纹陶的分布区,过去学者对于印纹陶的研究主要根据采集标本,这次通过丰富的地层叠压关系,大体梳理出各种陶器纹饰在这一地区发展演变的大致脉落。
潇水流域各处遗址中还发现少量青铜器、主要有矛、镞、剑、铜片等小型铜器,此外,还出土一些石范。从石范印模形态中可知器形皆为小型铜斧、铜锛,形态简单,年代约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3、潇水流域 “坐果山”与“望子岗一期”这两类商周遗存,应分别归属于洞庭湖区湘江流域与岭南地区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潇水流域地处长江文明与东南亚环太平洋岛屿文明的接触地带,也是语言学上苗瑶语族与壮侗语族,民族史上扬越与西瓯骆越的交汇地带,对于商周时期两种不同类型考古学遗存的确认,对于建立华南地区宏观历史图景,推动古越文化进入更高的研究层次,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图一:坐果山遗址全景
图二:坐果山遗址出土陶釜、陶支脚
图三:东安寨子山遗址
图四:望子岗墓地M21、M22
此报道见《中国文物报》2009年11月20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