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五H4照片
图九黄土台基边缘照
二、遗迹简介
(二)灰沟
本次发掘所获遗物主要以战国晚期陶瓦和陶器为主,陶器主要为豆与罐,多残破。此外还发现有碎铜器和唐宋时期铁器(见下图)。
第①层:耕土,平均厚约10-15cm,水平状堆积,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现代瓷片,碎陶片等。
2016年12月-2017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澧县文物局对宋玉城内相关区域展开考古发掘。发掘分为两个区域,每个区域均采用RTK布设5X5探方各3个(见图一)。
黄土台基发现于TW16S01、TW17S01、TW18S01中,推测其功能应为当时城内修筑建筑所筑造的基址(见图九)。
图四H3照片
图十TW11N02第③层发现的铁器(唐宋时期)
图二TW11N01北壁
(一)灰坑
图十一TW18S01战国时期陶片出土
发掘区内共发现灰坑6个,其中战国时期灰坑5个。
1、H2 H2位于TW11N01中部偏东,开口在第③层下,打破第④层和次生土。H2为坑状堆积,长100厘米,宽55厘米。凹底、斜壁,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无人工加工现象。H2填土为灰褐色、粘性、较疏松。含有少量陶片(见图三)。
2、H3 H3位于TW11N01北部,北壁延伸至探方北隔梁下,东壁延伸至探方东隔梁下。开口在第③层下,打破第④层和次生土。H3为坑状堆积,长200厘米,宽75厘米。凹底、斜壁,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无人工加工现象。H3填土为灰褐色、粘性、较疏松。包含物有灰陶和红陶,可辨器型有陶瓦(见图四)。
4、H5 H5位于TW11N02西部,灰坑壁向探方西壁延伸。H5开口在④层下,打破次生土。H5为坑状堆积,长280厘米,宽52厘米。凹底、斜壁,平面呈不规则图形,无人工加工现象。H5填土为浅灰色土,粘性,较疏松。灰坑内有大量的陶片,可辨器型有板瓦、豆柄、罐等(见图六)。
第②层:明清地层,灰黄色黏土,水平状堆积,较疏松,地层内含有铁锰结核、瓷片等。
宋玉城遗址位于湖南临澧县望城乡楚城村(原宋玉村),相传为楚大夫屈原弟子宋玉故居,故名宋玉城,是一座战国时期城址。城址现存城墙及护城河依然可见,其中城墙东、南、西三面各有缺口,应为城门。城址不远处还存在与城址对应的战国墓葬。 今年的工作是宋玉城遗址的首次发掘,这为将来进一步的发掘、研究、保护和规划奠定了工作基础。 图六H5照片
本次发掘共发现灰坑7个,灰沟2条,黄土台基1座,遗物包含瓷片、陶片、铁器、铜器等。下面将遗址发掘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一、地层堆积 图八G2照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