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近一个月的海口贝丘遗址考古挖掘工作已于近日收尾,开挖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左右,属于前期勘探。在这挖掘的1000平方米的“探方”中,到目前为止,出土的文物尚不能证明海口贝丘古墓群遗址就是历史上的古“建伶”县遗址,不过据云南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领队杨帆介绍,挖掘工作尚属前期准备,文玩,实质性发掘工作将于明年开展,,届时将随着贝丘遗址旁老晋安铁路的修建扩大发掘面积,寻找古县遗址。
明年将扩大挖掘面积继续寻找古“建伶”县遗址 记者 符光周 摄
自今年11月17日开始挖掘的海口贝丘遗址,经过“挖探方”、清除“耕土层”、整理“文化层”等考古程序,挖掘出了新石器时期的螺蛳壳、瓦片,以及元代及元以前古彝族人“裸裸”的火葬坑和明清时期汉族人的土葬墓。杨帆介绍:“这次挖掘到的古墓时期较晚,最早的追溯到元代及以前,是被称作‘裸裸’的古彝族人的火葬坑,数量在30个左右,最大的直径为一米,小的在20至30公分之间,火葬坑的形式较为简单,其中无葬具(陪葬物品)、无棺木,只有一些尚未烧尽的骨渣,葬坑周围的土层因保留有‘裸裸’骨灰而发黑。”
除了“裸裸”的火葬坑,还挖掘到了10个明清时期汉族的土葬墓。杨帆解释:“在远古时期海口片区主要为古彝族人的生活聚居地,随着发展,汉族人来到这里,因此在周围的环境中开始有了汉族生活方式的痕迹。”在出土的汉人士葬墓中,棺木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朽损,至纯天珠,棺木中还存放着当时人们陪葬的风水瓦、风水罐等小物件。
杨帆透露:“尽管这次的挖掘并没有文物可以直接证明这里就是古‘建伶’县,但是从目前考察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古墓群的面积为50000平方米,跟当时的‘建伶’县志有一定的吻合性,所以在明年的考古工作中将扩大挖掘面积,继续寻找古‘建伶’县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