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没有将烽台具体位置写明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2-19 22:11 我要评论( )

伊通境内,有一条神秘的路线,自西向东绵延百公里。它将清代“皇家御围?北呓绲?6座烽台,和5处青铜时期古人类遗址串连起来。 伊通满族自治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近日准备将这一发现向国家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幽幽古道 一人多高的烽台凸现眼

伊通境内,有一条神秘的路线,自西向东绵延百公里。它将清代皇家御围场”边界的66座烽台,和5处青铜时期古人类遗址串连起来

伊通满族自治县文化新闻出版和体育局,近日准备将这一发现向国家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幽幽古道

一人多高的烽台凸现眼前

昨日13时,记者在伊通文体局副局长郭玉友的带领下,来到他们第一次发现烽台的地方——三道乡西里村二社。这是一个只有30多户居民的小村,距伊通镇32公里。村子的正南方,是当地人俗称的“南山”,发现的第一座烽台,就在这座山的山顶。

南山离西里村二社有500米左右。车子先是穿过一片被银色覆盖的耕地,便进入连绵起伏的山峦。抬头望去,山上一片素裹银装,大家行于山间小路之中,每走出一步,脚下都会传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几分钟后,再一回头,除了一片让人安静的白色,还有那一条长长的足印。

“再有10分钟,就到了。”走在前方的郭玉友回头喊着,他脚下的雪,已没过脚踝。

“你们往前看,那个土堆就是了。”前方的郭玉友停下了,用手向前指着,前方不远处,一座一人多高的烽台出现在大家面前。

高 3米左右,直径也在3米左右,向南的一侧露出枯黄略带绿色的枯草,向北一侧被雪覆盖着,上方还长了几株不知名的木本植物。“这就是烽台了,虽然这不是保存最完好的,但也算不错了。咱们脚下的这块平地,向东西方向延伸就是‘皇家御围场古道’。同时这里还是伊通、东丰县的分界点,前方还有界碑。”郭玉友说。

有的烽台被种上了庄稼

烽台四周,植被有被破坏的痕迹,对此郭玉友表示担心。据他们了解,很多烽台就是这样被附近百姓夷平,在上面种上了庄稼。

沿着烽台放眼望去,蔓延的古道早已被白色的积雪覆盖了,但蔓延之势清晰可辨。由于山上地形复杂,积雪过后,原本去下个烽台的计划最后搁浅。

几位年长的村民对“南山”的烽台以及“山路”存在都很清楚,但却没人能说出它们的来历,更不知道它们的用处。

“我早年放牛时走过那条路,一直往东走,可以一直走到那丹伯镇(东丰县内),听说往下还能走呢,不过那我就没走过了。”村民董军说。

郭玉友说,等积雪融化以后,他们还会再来踏查。大家坐上车,村里的很多村民都从家里走了出来,他们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些奇怪的“访客”。

皇家围场

烽台66座上溯500年

1980年,作为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伊通县“皇家御围场”以及12座烽台被写入《伊通文物志》中。所记载内容中,没有将烽台具体位置写明,也没有“皇家御围场古道”这一说法,烽台仅仅被解释为:“古代皇帝围猎时,传递信号的烽火台。”

2009年4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伊通县文体局副局长郭玉友等7人,历时180多天,对当年伊通“二普”时的104处历史遗址进行了逐一复查,同时新发现173处各类遗址,其中就包括“皇家御围场古道”遗址。

“虽然在记载中,没有详细写出每座烽台的准确位置,但我们还是经过踏访找到了第一座。接着我们又沿着发现第一座烽台的山脉,分组向东和向西继续踏查,结果发现了第二座、第三座……直到第66座烽台,数量远远超过之前所记载的12座,那一刻我们真的相当兴奋。但更让我们兴奋的,还是我们整理这些烽台位置的时候,发现所有烽台都位于一条绵延近100公里的‘山路’上,而且其位置与史料中所载的阿木巴克皇家围场位置十分相近。这立即让我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至纯天珠,在我们脚下的这条‘山路’,很可能是一条清代皇家御围场古道。”郭玉友昨日介绍。

在随后的踏访中,工作组发现,这条“清代皇家御围古道”西起小孤山镇的山河村瓦房沟屯南王八炕山(吉辽两省交界处),东至西苇镇腰苇村东山,横跨5个乡镇16个村,把东丰县和伊通满族自治县分开,古道即两县边界线,全长近100公里。从1616年清代建盛京围场算起,古道已有394年的历史,者更提前一些。古道两旁有烽台66座,其中有40多座目前保存相当完整。

康熙东巡行围弯弓射虎

此次发现的66座烽台,大多保持得比较完整,大的直径在20余米,两三米高。有的上面平坦,大多呈现馒头形状。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不少土质矮墙,暂认为是沿古道修筑的围场边墙(封壕),其中一部分烽台就直接修筑在这种边墙上。

在个别一些藏于山林茂密处的古道上,一些边墙仍保存非常完好,蔓延之势仍清晰可辨,与旁边的高耸烽台、曲径通幽相得益彰,依稀可见数百年前皇家围场的模样。

郭玉友介绍,根据各种史料记载,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族各部后,便开始设立盛京围场,为“八旗子弟讲艺行射”行“秋狩之礼”的地方。康、乾时期,皇帝狩猎更达到鼎盛,盛京围场一直沿用,其中阿木巴克围场是著名的盛京围场之一,其一部分就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城南15公里的西苇镇境内。

阿木巴克,汉语为“苇子沟”,即现在的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镇。该围场地处长白山余脉,东部连接那丹伯围场(现东丰县那丹伯镇);南和东南与阿兰巴克钦围场 (拉拉河子)相连;西和西北与伏加哈色钦围场(四平市郊东南部)接壤;北和东北在伊通满族自治县西苇镇的腰苇村和民主村,方圆近百里。

根据《鞑靼旅行记》和《扈从东巡录》记载,1682年,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二次东巡,巡视盛京、吉林乌拉一带。3月21日,吉林将军巴海率八旗精锐 200骑,至中途阿尔滩诺门地方(即伊通县大孤山)迎驾,一路行围狩猎,于3月25日到达吉林乌拉地方(今吉林市)。

旅途中,玄烨率随从走山路(即围猎古道),边狩猎边赶路,经过开原东部的盛京围场(即伊通境内的阿木巴克围场)时,玄烨与皇族、大臣围猎骑射。围猎时,一只斑斓猛虎窜出,玄烨弯弓搭箭,将虎射杀。

曾是当时“3大国家工程”之一

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伊通自古就有大驿路横贯东西,使300年前的这里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此外,柳条边绵亘北方,如绿色长城。

1681年,清政府开设了一条由京师(北京)到盛京(沈阳)至吉林乌拉全程1122.5公里的一条驿道,其间设27个驿站,伊通有5处。阿勒坦额墨勒(大孤山)驿站就是当时的清政府设在伊通境内设的5处驿站之一。

阿勒坦额墨勒驿站占地面积两亩,距清代皇家御围场古道即阿木巴克围场仅有6公里的路程,是驿道进入伊通后,距离阿木巴克围场距离最近的驿站。

根据康熙年间规定,百姓若私进围场打柴,罚银5两,越境行猎者则处以重罚。而围场古道则是进出皇家御围场的必经之路,皇家到阿木巴克围场进行狩猎活动,必须经过古道进出围场。此外,兵丁往返于烽台之间,在围场巡逻、打猎、运送打牲物品,亦必经此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第三次文物普查:内蒙古鄂托克旗新发现87处文物

    第三次文物普查:内蒙古鄂托克旗新发现87处文物

    2019-02-19 22:10

  • 从田野解密人类 走进2009陕西重大考古发现现场

    从田野解密人类 走进2009陕西重大考古发现现场

    2019-02-19 22:08

  • 在皇龙沟发掘区东西长 50米

    在皇龙沟发掘区东西长 50米

    2019-02-19 22:06

  • “据说张仪是跟着一只神龟爬行的线路来修筑城墙的

    “据说张仪是跟着一只神龟爬行的线路来修筑城墙的

    2019-02-19 22:04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