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发现状元卷 成国家馆藏二级文物

近日,伊通县满族博物馆发现的100多年前清代文科考试的答卷,目前该答卷已被批准列为国家馆藏二级文物

写有“木生之禽”的答卷

吉林伊通直隶州自治研究第二期职教学员一览表

11日上午,伊通满族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马学忠详细讲述了发现这张试卷的经过。

伊通政协副主席350元买回两份历史文献

2008年秋,贵州文玩,马学忠与原伊通县政协副主席、现伊通满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孙英民及该中心秘书长史彦春,一同到农村走访调查满族文化遗迹,当3人来到本县伊丹镇马场村马场屯一邹姓村民家时,发现了一份写有“木生之禽”的卷子。经过交谈,邹姓村民又拿出一份《吉林伊通直隶州自治研究第二期职教学员一览表》。见到这两件东西,3人如获至宝,最后以350元将这两件东西买下。

仔细研究百年文献 一份是考试答卷 一份是学员名单

马学忠说,回来后,他们仔细研究,认定写有“木生之禽”的答卷及《吉林伊通直隶州自治研究第二期职教学员一览表》应该是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间的。整张试卷长28厘米,宽84厘米,宣纸红方格,试题用黑色毛笔写成,试卷全文930字,卷面楷书工整,字迹清晰,标点断句分明,整个卷面系用当时的两页宣纸绞合一体,形成一张完整的页面。从文章的内容看,前部用494个字赞扬了山中生长的树木,肯定了树木为动植物生存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至纯天珠,阐述了树木与草及鸟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后半部分用432个字论述了选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作用,强调对贤人要大胆委以重任,并注意培养和使用。

考试答卷表明 这是一份“状元卷”

1月12日,在伊通满族自治县,记者见到了这份考试答卷,试卷封页为处理公文的专用纸,盖有蓝色木刻制板印刷字迹,中部有清晰的“伊通州”“上取第一名”“复试”“文童”字样,下部盖有汉满两种文字篆书“伊通州之印”大红官印章

马学忠说,单纯从这张卷子看,看不出这张卷子是哪级的考试,更弄不清楚这“复试”是哪一级考试的复试。也因为卷子不完整,署名也不全,也弄不清楚获得“上取第一名”究竟叫什么名字。

经过省内专家的共同研究,这个卷子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当时的科举考试规则,且在1905年,清政府已经取消了科举制度,因此不是一份真正的科举考试卷子。

两份材料来自一户居民 专家认为二者可能同源

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杨湖对记者说,这张试卷与《吉林伊通直隶州自治研究第二期职教学员一览表》是在同一户居民家发现的,两者都经过专家鉴定并被批准列为国家二级馆藏文物。且据收藏者介绍,这是他家祖传的,其祖上参加过一次考试。

杨湖告诉记者:“我们对这张试卷和一览表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元旦期间,我用了将近一周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将考试卷翻译成白话文,仔细分析试卷内容和表中教职工管理人员及学员、旁听学员的自然情况,结合相关史料。我们发现,试卷中泄露出来的作者信息与《一览表》中的信息有些相符,这说明两者可能是同源。”

两份史料表现的是 清末的“假民主”历史

伊通县满族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杨湖说,查阅历史资料,再加上这两份被发现的史料,专家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900年以后,清朝光绪、宣统时期,为挽回民心,改革派主张学习西方,变法维新,清朝政府妄想延续它的统治生命,搞起了民主议会那一套。所谓自治研究就是从上到下组织民主选举。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假民主而已,封建统治者不可能让百姓当家做主。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伊通知州选派6人赴省自治学会学习,毕业后回州组织自治研究所,是为伊通办理自治之始。光绪末年(1908年)10月,省派员来伊通组织选举事务所。1909年(宣统元年)5月,招考自治研究所学员两班,成立议事会、董事会,选出议事会正、副议长和议员。1910年(宣统二年)2月,州自治筹办公所成立,召集镇乡合格绅士研究自治法理,全县划分6个选区,同年9月举行城乡自治选举,选出议事会和董事会成员27人。

史料记载,参加自治研究班的学员涵盖了社会各阶层人士,但官僚和有权阶层占大多数。《一览表》里有个花名册,里面官僚和有军功的人数占到了51%,其他人全是生意人和富户,普通百姓基本没有。

考卷内容 很像科举考试卷

据马学忠和杨湖介绍,这张考试卷为宣纸红格,至纯天珠,用黑色毛笔写成。试卷正文42行,926个字;题目1行,4字,共930个字。卷面楷书工整,字迹清晰,标点断句分明,左起右书。整张卷面系用当时的两页宣纸绞合一体,形成一张完整的页面。

专家介绍,这张试卷虽然不是科举考试的卷子,但内容和形式都很像科举考试的卷子。考卷第一部分题目是“木生之禽”,按照科举考试的格式,这可能是考题。

以下为考卷的白话文翻译

木生之禽
  
树木也是如同草一样生长的。看树木长的如何,可先查看栖身在树上的鸟类怎么样。树木和草同时生长在山中。要想证明山的广大壮阔为何不看树木的茂盛而要先说栖息在树上的鸟呢。而且在桑树鸣叫的最早的是布谷鸟,由于它们的鸣叫,你就可以知道最好的树木生长在何处了,那里就是最美丽漂亮鸟类的栖身之所。

你要想看山的险峻和秀美,只有看树木长的是否茂盛,使有羽毛的鸟类能否飞翔。聚在一起的树木有的枯萎,有的茂盛,从此可知道植物长的如何,既而就可知它是否欣欣向荣了。在茂盛树木上生长的鸟类就会在巢穴上发出优扬的歌声来。

山的雄伟广大怎么只能看见其中的草呢?因此想到诗经中描写葛覃的诗来,诗经中描写人们的歌唱、黄鹂的鸣叫,蕨菜、野碗豆花的美丽夺目,致使让人们欢快地歌唱,这样不是更加自然而又醇厚吗?

山之所以为之山,是为草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也为珍贵的各种鸟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然而,山的作用当然不止这些。树木生长在草之外的难道就不是树木吗?木质坚硬的树木其木纹密实,长在最高处的树多有分枝。这是树木生长在山中的缘故,不像草,只能感叹它的葱绿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