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衡水市桃城区文管所在下乡考古时,意外地在张家村发现了一块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石碑,文玩,石碑名曰“开除虚名义学碑记”,此碑碑文内容独特,与传统记事碑有很大差异,在该市尚属首次发现。
该石碑长约1.2米,宽约0.6米,厚约0.2米,石碑正面碑文开头写有 “开除虚名义学碑记”,全文400余字,立碑日期是“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七月初四日”,石碑背面刻有一些家庭的地亩数。据村民介绍,该石碑以前矗立在张家村的张家墓地中,后来被移到了村委会。
衡水市桃城区文管所所长白如廷向记者解释了碑文。大意是:张家有个人很热衷于捐资助学,捐建了很多学校,后来乡长出于某种目的,向县里报告说此人也在张家村办了学校,然而此人其实并未在张家村建学。县里派人核实此事,张家专门为此查证,结果显示并无此事,随后将查证结果告诉官家,摒弃虚名。张家人特意立碑记录此事,碑文最后还刻上“无其实不应有其名”,用以告诫后人不要妄图虚名。
白如廷说,文玩,传统的记事碑记录的往往是重大事件,或是声望较大的人做过的重要事,一般都是歌功颂德式的内容,而像张家这样不拘于常理,将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事记录下来,探究事件真相,至纯天珠,用以昭示后人,实属罕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