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时5年,耗资1亿,在专家、官员和艺术家的合力打造下,104件以“为国庆献礼”为题的作品,将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中国美术馆里人头攒动,有观众奔走于五楼与一楼的展厅之间,仔细对比着一幅初稿与成品之间的细微差异,然后互相议论画中的某位领导人画得“真像”或者“不像”。
这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展”的展览现场。这个由政府主导,持续创作超过5年,投入经费超一亿元的“美术工程”终于正式亮相。作为为国庆60周年献礼的大型展览,作品占满了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
统一协调下的命题创作
5年前,毕建勋看到著名油画家刘小东的时候,对他说,“小东,来参加这个吧。”刘小东摆摆手,“不了不了。”
那时,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刚刚启动。作为中央美院的教师,毕建勋有两重身份——接受创作任务的艺术家和中央美院工程办公室负责人。
主导者将筛选艺术家的标准设定为拥有“国家二级美术师”职称。而从一开始,体制内外艺术家就对此表现出泾渭分明的不同态度。
刚开始时,主管此次工程的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曾担心。“真的没人申报怎么办?”他还为这个最坏的预测做了计划,“如果真的没人主动参加,我们就委约,如果还不行,我们就动员国家体系内的画院,美院集体的力量。”结果出乎意料,学院内的艺术家们纷纷报名参加。
这项工程之初,政府部门先找来4位历史学家,由他们提炼出自1840年至今的历史重大事件。在给出的一百多个题材中,让画家选择创作,再由老一辈艺术家组成的艺术委员会把关,,最终形成104件绘画和雕塑作品。
整个工程经费由政府拨款超过一亿元。
毕建勋选择了“非典”题材。但是这个切近现实的题材有多人选择。最终,艺委会将“中共七大”这一题材分配给毕建勋,因为这个题材没人报。由靳尚谊、詹建俊等美术界泰斗和美协官员组成的委员会第一个任务就是负责分配和协调创作任务。据业内人士称,南方某美术院校甚至用行政力量,要求各系必须上交一定数量的作品。所有参选稿件于2006年中旬将统一由艺委会进行初审。
为完成创作任务,毕建勋两次前往延安,找到当地群众坐在曾经召开中共七大的会议室里。可是“完全没画面”。毕建勋回忆创作此类题材的吃力。苦于寻找不到历史画的灵感,这并不是毕建勋一个人的感受,他的同事王颖生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王颖生开始选择的是“蔡元培与光复会”的主题,也因为选题与他人重复,命题被改为“香港回归”。虽然发生在1997年的事件他曾经亲历,但王颖生彼时忙于学业,对回归盛况无甚记忆。为此他两次亲赴香港,但时过境迁已无当年踪迹可寻。
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在艺术之外还需要对历史的考证。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领袖形象与人物排列关系都成为绘画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完成繁复的史料考证后,毕建勋和王颖生确定了初稿的构思。毕建勋打算结合《东方红》的寓意用水墨表现中共七大召开前的领袖聚会。他撇开会议室的局促,人物全部被搬到室外,远处有窑洞与山路,头顶飘满云朵,除毛泽东外,林彪、康生等人也均出现在画面两侧。王颖生的初稿中同样充满着领袖人物,从孙中山、邓小平到江泽民以及查尔斯王子,按照艺术家的设计,他们处在画面的不同位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