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良渚文化茅山遗址考古 近日取得重大成果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2-19 07:36 我要评论( )

5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正在考古的良渚文化茅山遗址于近日进入第二期发掘阶段,发掘面积已经扩大到近20000平方米,创浙江省考古史之最。良渚文化茅山遗址第一期发掘,经过半年多的野外辛勤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首次发现水稻田和居住区与墓葬区布

5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正在考古良渚文化茅山遗址近日进入第二期发掘阶段,发掘面积已经扩大到近20000平方米,创浙江省考古之最良渚文化茅山遗址第一期发掘,经过半年多的野外辛勤工作,已经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发现水稻田和居住区与墓葬区布局结构清晰完整的良渚文化中晚期聚落遗址,目前已列入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录。

最大收获是发现

结构完整的聚落遗址

据考古队领队丁品介绍,茅山遗址位于临平山北侧,为配合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设,考古人员在2008年10月调查试掘基础上,于2009年7月开始正式抢救性发掘。此次考古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江南水乡博物馆联合进行,至今年春节前,完成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出土陶、石、玉、木等各类器物800余件(组)。丁品兴奋地说:“茅山遗址发掘最大的收获,是揭露了一处聚落布局和结构比较清晰完整的良渚文化中晚期坡地型遗址的聚落形态。”

茅山良渚文化中晚期的聚落遗址以一条基本呈蜿蜒的东西向河沟为界,分为坡上的居住生活区和坡下的稻田遗迹区。

坡上的居住生活区中可明确分为经过特别营建的墓地区和居住区,已清理良渚文化墓葬43座,建筑遗迹3处,灰坑30余座,水井2口、河沟1条。墓地区位于发掘区的西部,系利用茅山南坡中部地势高凸处再堆土营建而成,已清理墓葬29座。清理的墓葬均有长方形竖穴土坑,人骨已朽,部分墓葬发现有葬具痕迹。墓葬随葬品中陶器的基本组合为鼎、豆、罐,贵州文玩文玩,根据性别不同随葬石钺陶纺轮,随葬玉器的种类有璧、三叉形器、冠状器、璜、镯、锥形器、坠、管、珠、串饰等。

居住区位于发掘区的东部和中部,发现一些建筑遗迹,柱坑和石块排列有一定规律,并总体围成一长方形,柱坑内柱洞痕迹明显,底部垫有石块,附近也散布有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已清理14 座。

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水稻田遗址

坡下的稻田遗迹区,北端发现有东西向大路兼南侧堤岸,紧邻南侧有灌溉水渠、灌溉水口,稻田发掘区中北部发现有东西向小路,附近另有作为稻田口的活动场所,稻田中则已发现基本呈南北向的小路(或田埂)共5条,路面铺垫有细砂和少量碎陶片,贵州文玩还有红烧土块或粉末。

小路(田埂)之间的间距,发掘区最东侧的两条较宽,有将近30米,其余的间距均在17—19米间,水稻田田块平面形状为略呈平行四边形的南北向长条形,单块田块的面积较大。

水稻田遗址在良渚文化中属首次发现。发掘显示,良渚文化中晚期水稻田已有明确的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良渚先民对水稻田已有了比较先进而细致的规划。目前针对水稻田遗迹及遗址环境的多学科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有助加深对良渚文化的理解

丁品说,良渚文化以往的发掘以墓地居多,我们对良渚文化先民的农耕方式只能从出土的石质工具中作一些推测分析。茅山遗址这次发掘首次将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田直观地展现出来,且发掘规模大,遗迹种类丰富,性状又比较清晰,这对于全面系统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生产方式,进而深入理解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作用等意义重大。同时,茅山遗址稻田农耕遗迹三叠层的发现,对于全面系统研究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南地区稻作农业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清铜制琵琶大锁现身江西抚州 极具文化价值

    清铜制琵琶大锁现身江西抚州 极具文化价值

    2019-02-19 06:01

  •  下南乡文化站工作人员谭达道告诉记者

    下南乡文化站工作人员谭达道告诉记者

    2019-02-19 06:00

  • 也不同于岷江上游的考古文化

    也不同于岷江上游的考古文化

    2019-02-19 05:47

  • 浙江余杭临平茅山遗址

    浙江余杭临平茅山遗址

    2019-02-19 04:1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