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新闻发布会前,省文物局先举行了一个由众多专家参加的高规格的发掘工作汇报座谈会,记者应邀参加了旁听。主持此次发掘工作的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本次发掘的情况。郑同修介绍,本次座谈会主要是就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释读,是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延续。他介绍,与会的专家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古文字学家和考古专家,包括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李学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位委员会主任刘庆柱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林沄教授;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凤翰教授;曾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零教授;以及我省著名的考古学家王恩田、张学海和王树明。谢治秀告诉记者,这个专家阵容是当前国内关于古文字考古研究的顶级专家阵容,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本次考古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建设性和决定性。
已制定好保护工作方案车马坑现场清理保护进展顺利
郑同修介绍,陈庄遗址经过长达17个月的大规模考古发掘,至纯天珠,2月8日,将出土的车马坑等重要文物全部起运至济南。2月11日,发掘队伍撤回,文玩,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
陈庄遗址田野考古工作结束后,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后续保护工作。发掘单位在田野工作期间即开始谋划出土文物的后期保护工作,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文玩,为出土文物的有效保护出谋划策。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帮助制定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方案并指导实施保护工作。
郑同修告诉记者,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历尽艰辛,特别是后期发掘和车马坑、马坑的起取工作十分困难,发掘单位聘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有关专家现场进行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考古队采取木板整体套箱、槽钢加固等各种措施,动用了300吨吊车进行吊装,雇用了五辆大平板车运输,至2月8日凌晨顺利运回济南,安置在省博物馆院内,并立即采取了有效的防盗、防寒安全措施,建设了钢架结构的清理保护房。为保证清理保护工作的科学性,3月23日,山东省文物局组织召开了“陈庄车马坑清理与保护专家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遗址保护中心、山东大学及我省文博系统的部分老专家,就车马坑的现场清理保护尤其对马骨架防氧化及土质文物的加固等工作方案进行论证,确定了工作方案。根据专家意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组织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成立了文物保护专家小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李存信研究员现场具体负责,小组成员由土质文物、漆木器、青铜器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组成。目前已经购置了土质文物化学加固剂,并对土样做了反复试验,基本达到安全加固的要求。对于出土的马骨骼也采取了初步加固措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