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西斯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
郑和宝船仿真模型
装长明灯油的大缸
工人正在清理洪保墓后室
备受关注的南京祖堂山明代太监洪保墓又有新发现。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至纯天珠,如今洪保墓的前后墓室都已经被清理干净,直径1米的大缸、涵洞造型的排水系统、众多的锡器等众多随葬文物浮出水面。鉴于墓志铭所揭示的郑和七下西洋的那段往事,专家呼吁洪保墓应该回填,并竖碑绿化,留下珍贵实物遗迹。
墓志记载: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体量和航程
记者从考古部门了解到,之前发掘出来的洪保墓志,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提供了最新证据。尽管文献中也有一定记载,但由于版本太多,有不少以讹传讹。墓志铭显示,墓主是多次随郑和下西洋的都知监太监洪保,曾做过郑和的副使,并到过伊斯兰教的圣地天方(今麦加)。该墓志中详细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这段历史。“其中主要包括郑和下西洋时出使国家的先后顺序。墓志中还透露了一些航海图内容,以前对郑和航海的顺序等疑问,也能从中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墓志记载了有关郑和宝船大小、形制、名称等,这些内容可以解决目前学界存在的一些争议。”
据史料记载:郑和宝船大者长44丈4尺、阔18丈;中者长37丈,阔15丈。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据参与考古发掘的专家介绍:“学术界一直认为现留存的文献中对郑和宝船的体量记载不实,认为中国古人不可能造出那么大的船。但是此次墓志中记载的宝船体量与文献中基本一致。这就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可信度。”另外从目前对墓志的释读来看,墓志对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情记载得非常详细,,不仅有郑和下西洋时出使国家的先后顺序,而且还透露了一些航海图的内容。英国皇家海军中校孟席斯曾以大量推理试图表明,首次到达美洲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太监郑和。然而根据洪保墓志的释读,专家们表示:“这一观点并不成立。郑和的船队没有到过美洲和澳洲。”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的高层领导大多安葬于南京。这几年,南京考古工作者先后在牛首山、祖堂山一带发现了参与郑和下西洋的多位太监、官员墓,包括都知监太监杨庆墓、内官监太监罗智墓等,南京后军都督府佥事洪浩墓,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墓葬都没有保存下来!
大缸:
直径一米的大缸是长明灯
在很多传说和故事里,古墓里都有长明灯。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
南京祖堂山明代太监洪保墓考古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直径1米的大缸就歪倒在前室墓门处,其实它就是一个大油灯。“本来大缸应该是平放在墓室门口的,可能后来墓室进水,使大缸倾倒在地。”据介绍,上面还有一块木板,而木板上面放置一块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8厘米的砖块,砖块的中间有一个直径2厘米的小孔。这个小孔就是用来放灯芯的,而大缸里放的则是灯油。这就是明代砖室墓中常见的长明灯,当年缸中装满灯油,至纯天珠,青砖的洞里穿上灯芯,放在缸盖上,在祭祀时这一缸油可以燃烧很久。
铁环:
考古人员也说不清是干啥的
至于后室墓壁上围绕棺床的4个铁环让考古人员比较头疼。在南京地区发掘的墓葬中,前几年发掘的太监杨庆墓中貌似有过这种铁环。之前有专家学者推测,这可能是用来悬吊棺材的。但是从洪保墓的结构来看,这个说法基本上被推翻了。因为铁环距离墓室底部非常近,甚至没有棺床高,根本无法把棺材悬吊起来。也有考古工作人员推测,这4个铁环有可能是用来固定支架的,四个铁环中间有木桩,支撑帷幕等将棺材罩起来。
棺木:
可能是被酸性土壤腐蚀
该墓葬出土的随葬品看来有些寒酸,棺木更是没有遗留任何痕迹,尸骨也无迹可寻。对此,考古人员表示,整个墓葬结构完备,其实有大量木材。“你看这是两个铺首,按理说,铺首应该是在木门上的。”考古人员指着清理出的两个铁玩意告诉记者,整个墓室有“三重门”,第一层是砖砌的封门,第二层就是木门,第三层是石门,但是木门只残存了两个铺首。棺木无从寻觅其实与该地段的土壤有关,可能该地段的土壤腐蚀性比较强,这些木质材料都已经被腐蚀掉了”。据介绍,洪保墓周围都是茶园,而一般茶树适宜在酸性的土壤中生长。
专家们认为,“洪保墓最好能够保护下来,出土文物丰富,其墓志更是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学术价值极高,有望解开郑和研究领域多个悬而未决的历史谜团。不要再重蹈以前出土的太监墓被毁坏的覆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