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9日,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从塘沽北塘乘船出海,渔民为其指认曾经发现水下文物的水域,考古队专家在该区域测定了4个点位,拉开天津市水下考古序幕。10日一大早,天津考古队专家一行再度启程,自汉沽蔡家堡的渔船码头乘船出海“探宝”。
水下考古进展
此次出海依然主要以渔民提供的出水文物为线索,到“疑似沉船区”测量点位。在一天的出海作业中,考古队员依据渔民的指认用手中的卫星导航仪器,标记下9 个不同点位。“目前还不能确定已标记的点位附近水域是否真的有文化遗存沉积在水底,只能说是有可能存在。”考古队负责人梅鹏云告诉记者,“确切的信息要等国家水下考古科考船仪器扫描后再说。”
另据了解,目前国家考古队正在辽宁沿海一带作业,他们用声呐雷达等高科技探测仪器,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海底扫描可以清楚地分析出海底有无沉积物。大约在入冬前,国家水下考古中心将会派专业人员带着设备和科考船来津,在汉沽和塘沽“点测”的海域实施探测作业,考证点测区域是否有沉船。
水下考古线索
渔民家中龙纹缸担起腌菜“重任”
据了解,至纯天珠,蔡家堡村是汉沽的一个渔村,近百年来,村民们延续着以打鱼为生的传统生产方式。一年到头儿,,至纯天珠,村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打鱼。
前期考古队在水下文物的线索征集中曾经在该渔村采集到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让人惊喜的是,考古队员在走访中还曾经见到一位渔民捞起的瓷器实物。那是两年前,一位渔民从蔡家堡海域捞起的瓷缸,器物较大,通体罩有酱釉,缸体上绘有黄色龙纹。渔民捞起大缸后就带回了家,到了秋天就用它腌制咸菜。在考古队员见到这件器物时,大缸还在院子里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担当咸菜缸的“重任”。考古专家看后初步判断,这种胎体和釉色的瓷器在清末民初时期较常见,也可能是谁掉进海里,多年后才被打捞起来的;也可能是属于某个沉船中运载的交易货物。但其上的龙纹就连专家都表示不曾见过,从而对瓷缸的断代还需要具体研究后才能认定。
水下考古难题
渔民有顾虑 线索常有打捞实物难见
作为天津水下考古负责人的梅鹏云一直对考古研究和信息发布慎之又慎,他严肃的学术态度让很多同行非常钦佩。
“我们做的都是很基层的工作,严谨是第一位的。”他告诉记者,“实际上每个考古线索都来之不易。在考古队员的走访过程中,线索因当事人的流动而中断的有;因当事人不了解文物政策,有严重抵触情绪的也有。”
据了解,在走访过程中,考古队员每当从渔民口中得到关于海中捞出“老玩意儿”的事,就希望能顺藤摸瓜找到事件的当事人,听他讲一讲打捞事件发生的时间、过程、打捞物等细节。但因为有些作业的渔民是外地人,现在已不知道去向了,线索就中断了。而有些渔民压根就否认自己捞到过东西;还有一些渔民为考古队提供了一些线索,但一涉及到考古队员看看实物的要求,他们不是说“扔了”就说“卖了”,很少有拿出打捞物出示的。
一位渔民向记者证实,确实曾经有同村渔民在海里捞出瓷器、玉器等物件儿后并不了解其价值,顺手丢了或者三五块钱卖了。
但最近几年,人们逐渐从媒体上了解到一些“物件儿”的收藏价值,知道捞起了东西要“留好了”,因此还是有一些打捞物收藏在渔民手中的。之所以这些人不愿意出示打捞上来的东西,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考古和文物的有关政策,认为考古队是国家部门,担心打捞物被没收充公。
考古队员得知此事后,为了打消渔民的顾虑,打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大对沿海渔村和居民的水下考古线索征集信息发布和文物政策宣传,以期更多的市民加入到支持水下考古的工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