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姜女石遗址于日前开展的水下考古调查中,发现有石块遗迹疑似文献记载中的海中“甬道”,并在姜女石海蚀柱基座发现了人为加工的迹象。
有考古专家认为,海中“甬道”可能是为迎秦始皇东巡而修的一条从岸边到礁石由石块铺成的道路,海水落潮时就会显现出来。当时秦始皇东巡时,全国都要修筑驰道,方便皇帝出行。
此前,从姜女石遗址出土的“千秋万岁瓦当”等秦代皇家专用的建筑构件上看,这里就是秦始皇东巡时的行宫。
秦始皇东巡至此寻找长生不老药?
姜女石遗址是中国秦至西汉前期行宫遗址,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镇,濒临渤海湾。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4年开始勘探发掘。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应与秦始皇东巡碣石有关。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包括石碑地、止锚湾和黑山头三处秦汉行宫建筑遗址,三处建筑南面海中各自对应一处海蚀柱,依次为姜女石、红石砬子和龙门礁。
“姜女石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旨在通过物探扫描和水下探摸的方式,结合陆地遗迹调查,探究“姜女石”等海蚀柱与岸上秦汉宫殿建筑之间的关系。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组队实施,项目2013年启动,计划2015年完成。
对于此次在姜女石周边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和研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助于探讨秦汉帝国的海洋观念和当时的“海上神山”信仰传统。
相关考古专家告诉记者,我国约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的岛屿海岸线,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秦始皇是最早的有远见的帝王。秦始皇实现统一之后五次出巡,其中四次来到海滨,这当然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见关于秦帝国海疆“东有东海”“地东至海”的政治地理意识有关。
对于“海上神山”的信仰传统,专家解释,《山海经》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而蓬莱海域常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更激发了人们寻仙求药的热情,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纷纷到蓬莱开始了寻仙活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的陪同下再次东巡,这次出巡的目的是要到海上仙山寻采长生不老之药,以益身延寿。《史记·秦始皇记》载:“二十八年……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男女求之。”徐福还欺骗秦始皇说:仙药采到了,可周围有大鲛鱼巡守,带去的人被鲛鱼咬伤,只有射杀鲛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听信了他的话,于是,便有了第二次东巡。可是秦始皇既未见到大鲛又未取到仙药,只好遗憾地离开。
此地出土最大瓦当来自秦皇东巡行宫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接近屋檐的最下一个筒瓦的瓦头,形状有半圆或圆形,表面多装饰有花纹或文字,既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美化屋檐的装饰功能。姜女石遗址出土的这些瓦当小的巴掌大,大的直径有50多厘米。瓦当上有纹饰,有的是卷云纹,有的是树叶纹,有的是菱格纹,还有的上面有字“千秋万岁”。
考古专家介绍,卷云纹瓦当不是一般高级官员所能用的,尤其出土的夔纹大瓦当,直径54厘米、瓦高37厘米、通长68厘米、大半圆形,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瓦当。这种硕大的瓦当目前在我国仅见于陕西临潼、辽宁绥中,只有秦代阿房宫可媲美,是秦代皇家专用的建筑构件。
此外,石碑地遗址规模巨大,经勘探,宫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墙体夯筑,大部湮埋地下,宽2.8米,基深近1米。城内有南北贯穿的大道,宽约6米,两侧分布多处大型夯土基址及窖、井、排水管道系统。这些工程都不是依靠一般郡县的力量所能完成的,而应是皇家的建筑。绥中很可能就是秦始皇东巡时的行宫。
辽宁水下明代沉船、近代失事飞机都有
辽宁海岸线漫长,从鸭绿江口西部至山海关老龙头,全长2178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2%。历史上贸易频繁往来和战争屡屡发生,为我省积淀了丰厚的水下文化遗存。
目前发现我省古代及近现代水下文物遗存疑点105处,其中葫芦岛市18处、锦州市16处、营口市15处、大连市29处、丹东市27处。这些线索中有明代沉船、近代失事飞机、客轮,如1949年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曾沉入葫芦岛,绥中水域发现明代最先进的竹节炮,大连水域发现1万年前的史前生物猛犸象和披毛犀的化石,抗美援朝时期被击落的中国飞机、美国飞机,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击落的苏联飞机以及扑朔迷离的“美玲”号运输船等。
揭秘
水下考古如何探摸
在辽宁一般水下考古的时间段为六七八月,一天只有4个小时风平浪静能下水,而且辽宁水域能见度通常只有半米,有些地方甚至能见度为零,进行水下考古更为艰巨。
由于受现有条件所限,我省还不具备单独进行水下考古发掘的能力,大多数省也都是这样。一般是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牵头,由来自沿海各省市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考古队进行调查和挖掘。而且,由于水下考古资质证书考核的严苛,以及该工作的危险性,目前全国具有水下考古资质证书只有80来人,辽宁只有3人。
水下考古最初要根据事先掌握的资料,由船只携带多波束水下声纳探测仪等类似设备对疑似区域进行扫描,后于物探图像中筛选出疑似点,进行该海域的警戒,再由水下考古队员进行潜水“探摸”。按照田野考古规程,他们在遗址上布置探方,按部就班,小心清理。
水下考古需要队员之间存在相当默契的配合,有10多道程序:清理、编号、水下测绘、水下摄影、水下摄像、取、搬运、固定、托架上平台、托架上船、船板摄影、船板测绘、防霉处理、装箱、封箱、入舱等工序,流水线作业方式,队员之间手手相传。
水下考古对疑似点文物的发掘,一般是用“风炮”和吸沙仪器。因为文物在几百年的沉积中满是淤泥,“风炮”可以轻松地去掉上面的淤泥,看清本来面目。淤泥的抽取,用空气压缩机将高压空气直接压入水下抽泥管,利用气压差原理,将淤泥提升到水面工作船上。为防止小件文物遗失,抽泥管的出口处,设有过滤装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