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作为火与土的结合,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重要记忆。12月16日,由浙江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研究成果表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的窑业成就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
运用学科交叉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古陶瓷遗物和遗存进行系统科学研究
富平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且已被历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重要遗址。2011年12月,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经过勘探,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多种不同颜色的矿物质混合土)242处,古井145眼,夯土墙基址2处,房基址8处,古代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其中古墓葬88座),扰土坑229处。在调查工作中还采集各类器物标本984件。
由于富平银沟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作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浙江大学等团队采用科技考古的先进技术手段,对遗物、遗存和遗迹进行了科技考证和科学定性研究。
2015年,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周少华教授为组长牵头,联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国家轻工业陶瓷检测中心、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组织成立了《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课题组。
课题组经过对该遗址多次实地考古调查,采集标本,寻找烧制各类瓷器的原料,窑炉遗存遗迹。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考古学、材学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对该遗址发现的古陶瓷遗物和遗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运用EDXRF进行胎釉原料的成分测试与分析,并与瓷片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用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进行物相定性分析,以探求物相结构及烧制工艺。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对标本的釉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典型标本进行热释光年代测试,贵州文玩,用以断源、断代的科学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查考、探求遗址的性质。
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研究
对解密“鼎州窑”和“柴窑”更进一步
历时3年多,浙江大学课题组团队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研究成果表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发现的古陶瓷残片数量庞大,品种丰富,品质精良,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品种多样、技艺高超,产品质量领先的北方制瓷窑群体系。
经过对该地区陶瓷原料的调查及科学研究,初步查明,富平县具有多类陶瓷矿产类型,从而形成了由高岭土、石英矿等共生的天然矿床。通过对该地区制瓷原料及矿产机理的研究,课题组基本弄清楚了相关形成过程,以及认为富平县的陶瓷矿产资源经历了八个阶段成矿过程,贵州文玩,形成了五种沉静的陶瓷矿床,成矿过程复杂,矿床类型多样,且具有鸡窝状分布的特征。
“该地区独特的陶瓷原材料资料,可同时配置青瓷、白瓷、青白瓷。按照一般情况,一个窑口一般有一个颜色的陶瓷,最多有两个颜色,但是现在,在一个地方出现了这么多不同颜色、不同装饰、不同粗细程度的陶瓷,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极其罕见。在胎釉化学组成进行比较研究中,课题组发现胎和釉的常量元素基本相同,但与景德镇进坑遗址出土的陶瓷有明显的区别。这就说明银沟极大可能就是瓷器的原产地。而在中国陶瓷史上,“鼎州窑”和“柴窑”仍未找到,但是真正确认银沟这个地方和“鼎州窑”、“柴窑”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罗宏杰教授说到。
该地区的窑业成就不但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而且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一书。周少华教授说,“银沟遗址的科学考古研究,为解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及破解纷争不息的悬案“柴窑”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思路。探讨文献记载中唐代“鼎州窑”、五代“柴窑”与银沟遗址的关系,有望揭开尘封千年的“鼎州窑”之谜,至纯天珠,破解天下第一窑“柴窑”之谜。“鼎州窑”和“柴窑”问题的解密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大事,现有“中国陶瓷史”有望重写。”
浙江24小时2018年12月17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