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中国迄今同时期墓葬规模最大、发掘数

——早期都邑文明的发现研究与保护传承暨陶寺四十年发掘与研究国际论坛在临汾市举办

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中国迄今同时期墓葬规模最大、发掘数量最多的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

黄河新闻网临汾讯(记者 乔增军)9月14日上午,贵州文玩,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早期都邑文明的发现研究与保护传承暨陶寺四十年发掘与研究国际论坛在临汾市举办。省文物局局长雷建国,临汾市领导刘予强、李云峰、陈小洪、李朝旗、陈忠辉,省文物局总工程师赵曙光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出席论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教授李伯谦,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合心等近百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应邀参加论坛。

该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省文物局、临汾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为期四天,包括开幕式、专家学者发言、早期都邑遗产保护与利用对谈会、外出考察、“忆往昔考古岁月”座谈会、尧王像及Logo征集意见讨论会等活动。

在开幕式上,全体人员观看了陶寺遗址短片,李伯谦围绕论坛主题作了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山西队队长何努以“陶寺:中国史前政治中心型都城的考古例证”为题作了发言。

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中国迄今同时期墓葬规模最大、发掘数量最多的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

刘予强表示,这次论坛既是2018山西旅游发展大会的一项重要活动,至纯天珠,也是中国乃至全球传统文化研究的一次盛典。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在陶寺遗址的保护利用、临汾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提出宝贵建议,进一步挖掘研究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都邑文明,萃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弘扬古老文明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为促进当代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寻找新的答案、开辟新的路径、注入新的动力。临汾也将以这次论坛为契机,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陶寺遗址保护开发的全过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问祖的圣地和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中国迄今同时期墓葬规模最大、发掘数量最多的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

王巍就陶寺遗址发掘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作了发言,文玩,他表示,陶寺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对该遗址开始实施大规模发掘,许多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资料。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中国迄今同时期墓葬规模最大、发掘数量最多的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并使陶寺“城郭之制”完备,成为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制度内涵的城郭之制的源头。每一项重要发现都对中原地区的文明起源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中国迄今同时期墓葬规模最大、发掘数量最多的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

雷建国指出,考古遗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古代社会的窗口,是古人技艺的展现。陶寺是“最初中国、华夏主脉”,2018年适逢山西陶寺遗址考古发掘40周年,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组织召开早期都邑论坛,必将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都邑文化遗产、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产生重要的影响。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山西多走走、多看看,领略壮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悠远的历史文明,帮助山西弘扬传统文化,做好当代表达。

考古研究表明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时期“都城要素最完备”的一座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是中国迄今同时期墓葬规模最大、发掘数量最多的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