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010年6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园林实训楼基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处西周早期的祭祀遗址。发掘面积近1500平方米,发现有西周早期祭祀坑、灰坑、墓葬及流水沟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取得重要成果。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于2010年6月6日组织召开了“西周洛邑祭祀遗址座谈会”。
遗迹、遗存现象
工地文化堆积深厚,其地层共分为六层,主要为唐代和西周时期文化堆积。其中第①层为近现代层,厚0.3米~0.7米。第②、③层为唐代层,第②层深0.3米~0.7米,厚0.2米~0.6米。第③层深0.5米~1.2米,厚0.4米~0.6米。第④、⑤、⑥层为西周层。第④层:深1.5米~1.6米,厚0.05米~1.4米。第⑤层深2米~3米,厚0.05米~0.4米。第⑥层深2米~3.6米,厚0.05米~0.25米。第①、②、③为水平层状堆积,分布于整个工地,第④、⑤、⑥层分布于工地南部,呈北薄南厚的斜坡状堆积。
工地共发现西周灰坑90座、沟1条、墓葬20座。其中37座西周祭祀坑和1条西周沟的发现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
西周灰坑均开口于⑥层下。形状多为近椭圆形、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口径0.9米~7.6米,底径0.8米~7.5米,深0.1米~2.9米。这些灰坑中有37座为西周祭祀坑,另有一处为燎祭平台。这些祭祀坑中有29座内均有较为完整的兽骨,3座内有非正常死亡的人骨,另有5座内有成堆摆放的碎兽骨。按兽骨种类的不同,这些灰坑可分为以下几种组合方式:马坑、狗坑、牛坑、猪坑、人马组合坑、人猪组合坑、马猪组合坑、猪牛组合坑、车马坑以及人、牛、狗组合坑和碎骨坑等。这些祭祀坑多为椭圆形,多数坑内仅能容下祭祀所用的牺牲,长径多在2米左右,短径多在1米左右,坑深多0.5米。
洛阳西周早期祭祀
H56清理现场
马坑:均为椭圆形,2座马坑内马骨南北向,其余东西向,大部分坑内骨架较完整,有些坑内除一具完整的马骨外,还另有其他马个体的盆骨和跖骨。
狗坑:椭圆形,一座坑内狗骨架较全,头西尾东,脊向南,四肢弯曲;另一座坑内仅保留了部分骨架,头向东,尾向西,四肢向北,此坑内还可见一件牛的左侧下颌骨。
牛坑:椭圆形或长方形,骨架均较完整,3座内牛骨头西脊南,1座头东脊北,1座头南脊东。
猪坑:椭圆形,骨架较完整,猪骨头西尾东,脊向南,四肢弯曲。
人马组合坑:均为椭圆形,一座为人置于马之上,人仰身直肢,上肢曲折于胸前和脑后,马骨头东脊南,四肢朝上,前肢弯曲。另两座为人置于马头部位,马骨南北向,四肢蜷于腹前或腹下,人骨东西向,人骨架与马骨架垂直摆放。
人马坑H40(东向西)
人猪组合坑:形状近长方形,人骨架为仰身直肢,东西向置于坑南部,从骨架上看,应为一8岁左右小孩,猪骨置于坑中部,头北脊西,骨架较小。
马猪组合坑:近圆角长方形,西北部被一唐代灰坑打破,马骨头部缺失,东西向,脊向南,四肢向北,呈弯曲状,在其脊部以南,有一乳猪残骸。
猪牛组合坑:近椭圆形,猪骨架置于牛骨架之上,猪骨、牛骨均为头西脊北,至纯天珠,猪骨因该坑被H83打破而残缺不全,此坑内北部边缘还有一人上肢骨和盆骨。
猪牛坑H84(东向西)
残碎兽骨坑:坑内为残碎兽骨,计有马、牛、羊和猪骨等。
人、牛、狗组合坑:为一东西向椭圆形坑内底部置有完整的人、牛、狗骨架。
车马坑:长方形,南北长3.15米,东西宽2.75米。坑口距地表深0.85米~0.95米,坑深1.45米。坑内葬2匹马,一辆车。车辕向南。二匹马置于车辕两侧预先挖好的马槽内,马头均伸出浅槽外,两匹马均为俯卧。东槽长1.5米,宽0.5米~0.6米,深0.15米~0.3米,西槽长1.45米,宽0.2米~0.6米,深0.05米~0.3米。两槽间为生土隔梁。在马头及颈部佩戴有铜泡等络饰。车辕位于两马中间生土隔梁上,车辕残长1.9米,尾部被破坏。从断面看辕体呈椭圆形,径6厘米。车轴残长1米,若将被破坏的东部车轮复原,车轴总长应为2.2米。车轴直径6厘米。车轴穿入轮毂之中,毂外套有铜质軎、辖。
这些祭祀遗存的祭祀方式有两种:一种为“埋祭”,《尔雅·释天》:“祭地曰埋。”郭璞注云:“既祭埋藏之。”这是一种较古老的祭祀方式,是将牺牲置于坑中埋入。在祭祀坑中发现的身首全躯的骨架中,应是先处死后,贵州文玩,埋入坑中的。本次发现多为埋祭,将一种或两种牺牲置于坑内,如H36为一椭圆形坑,坑内置一完整马骨;H40为一近椭圆形坑,坑内置一人、一马,人位于马之上,人骨仰身直肢,东西向,头西脚东,马骨亦为东西向,马骨头东脊南。一种为“燎祭”,是用火烧祭祀。就是将玉(圭类器)及牲(马、牛)置于柴堆之上点火焚烧,使其气息上达于天,以供上帝享用。本次发掘共发现两处燎祭遗迹。一处为一平台,被其他遗迹打破,所剩残长5米、残宽3米的平台,平台上为厚0.3米~0.5米厚的烧土堆积。另一处为一口近圆形灰坑,坑壁微袋状,平底,坑口径2.3米、底径2.45米、坑深1.4米。坑内为陶器残片堆积、烧骨及烧土痕迹,坑底部残留有一层炭粒,在此灰坑底部中央另有一径为0.9米圆形坑,斜壁,至纯天珠,平底,坑深0.3米。壁经工具修整,坑内为火烧后残留的灰烬。燎祭是焚柴而祭。
西周沟开口于③层下,方向为东偏南10度。口宽4米左右、底宽0.8米左右、深3.8米~4.2米。该沟目前发掘长度52米。沟底西高东低,沟内堆积中明显可见流水淤积痕迹。沟内出土有鬲、簋和罐等陶器残片。钻探显示,此沟向西出探方后直行66米后向南拐折。
西周墓葬均开口于⑥层下,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2座为南北向,其余均为东西向。墓室最大的为长4.1米、宽2.2米、深9米;最小者长1.4米、宽0.4米、深0.18米。4座有随葬品,随葬品主要有陶鬲、陶簋、陶罐、铜镞、铅戈和碎玉片等。
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此外还有铜、石、骨和蚌器等,主要器形有陶鬲、陶簋、陶罐、陶盆、陶甑、陶拍子、铜削、石斧、骨锥和骨簪等。另外出土卜甲残片1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