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941年,国立中央博物院吴金鼎先生、曾昭燏女士两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在抗战时期国内高校大批南迁时来到昆明。他们在大理洱海周围地区,进行了云南历史上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工作。他们于1942年出版的《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一书,成为了解洱海地区考古信息的珍贵资料。
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年),字禹铭,山东省安丘市人。幼年家贫,由外祖母供养上学,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1930年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职。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战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1948年因病逝世。
曾昭燏
曾昭燏(1909-1964年),是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我国近代第一位女考古学家。清宣统元年正月初六(1909年1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今双峰县)荷叶乡万宜堂一个官宦世家。幼读私塾,12岁入长沙艺芳女校,1929年入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翌年转国文系。1935年留学英国,次年获硕士学位。之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实习,作为研究员参加了柏林地区及什列斯威格的考古发掘。 1938年返回英国,任伦敦大学考古学助教。同年,她因抗战爆发,深感国难当头,放弃了英国大学考古学院之聘,毅然回国效力。新中国成立前夕,曾昭燏拒绝赴台,反对国民党当局运走文物,并致函筹备处主任杭立武说:“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之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1949年4月 14日,她在上海与徐森玉、王家楫等联名写信,呼吁将已运往台湾的文物运回。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曾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全国人大第三届代表,南京博物院院长兼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等职。曾昭燏为了她热爱的事业终身未婚,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考古、博物馆事业,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苍河文化”的发现和命名
1939年初,曾昭燏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奔波于川、滇一带从事考古研究及文物征集、调查、发掘等工作。
1939年3月至1940年9月,吴金鼎、曾昭燏在大理苍山进行考古工作,先后发掘了马龙遗址、佛顶 (甲、乙)二遗址、龙泉遗址、白云甲遗址等5处遗址,获得大量文物资料。这是中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第一次运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的“锄头考古”活动。经过研究整理,考古学家们认定,云南大理地区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异,故将其定名为“苍河文化”。这是对中国西南部考古的一大贡献。
1942年,曾昭燏与吴金鼎合编了《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该书成为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也是关于云南的第一部考古专著,至纯天珠,奠定了西南地区现代考古学的基础。此外,曾昭燏还筹办远古旧石器考古展览会,普及考古知识,传播科学文化。1943年,曾昭燏与李济合着的《博物馆》一书由重庆正中书局出版。此书是曾昭燏在柏林国家博物馆和慕尼黑博物院两次实习报告的基础上写成,通过对欧美博物馆的考察,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博物馆的组织、管理、建筑设备及收藏、陈列、研究、教育等项工作的原则和要求,代表了当时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的合作者李济 (1896-1979),字受之,后改济之,湖北钟祥郢中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次年改读人口学,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是著名人类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有“中国考古学之父”之誉。
1942年,由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合著,曾昭燏缩写,国立中央博物院专刊乙种之《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甲编》出版。该书为16开,全书共5章,附有英文提要,文字共67页,英文提要8页,图版拓片11页。此书印行者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四川南溪李庄第三号信箱)。当时的李庄住有大批中国顶级的学者和文人,贵州文玩,如梁启超、林徽音。抗战期间,时局动荡,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学术研究谈何容易,印刷出版更是困难重重,能够出版学术著作实属不易。该书用纸质较差的宣纸印制,加之处于不断的搬迁之中,条件所限,书成之后只有在书后附勘误表。但是我们仍能从字里行间中看到,前辈们在抗战最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持进行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坚持一丝不苟的学术风范,他们不愧是真正的考古学大师。
书中提到的马龙遗址,发现于1939年1月,首先是吴金鼎先生在大理苍山的梅溪旁羊苴咩残城上,观察到马龙峰下的缓坡上有人工筑造物的痕迹,疑似城墙。龙泉遗址发现于同年1月12日,位于苍山中和峰下,南越中溪,达龙泉峰麓,出土有文化层,有住处、陶器残片若干片、纺坠2件、石器11件。
马龙遗址的发掘时间是1939年3月29日,至7月13日收工,野外工作共61天。当年发掘时所用的工人,多为当地的白族妇女,最多时达30余人。刚开始发掘时由于语言不通,专家们对工人的工作与指导,颇感困难,久而渐渐习惯。书中详细描述了发掘方法 ——开工之初,先在遗址内城中部,自西而东,作一长212公尺的探壕,直穿内外二城之东墙至城范围以外。
白云甲遗址出土金属物共77件,其中钱币74枚,有同治通宝、开元通宝、天启通宝、大顺通宝、乾隆通宝、道光通宝、洪化通宝、光绪通宝。
作者在此书后记中记载:“本编原为近十万字之报告,附地图七,插图六十三,表五十八,拓片百四十余片,照片三十七张,于民国二十九年十月写成。值博物院筹备处由滇迁川,未能付印。”“因照相材料及印刷经费种种困难之故,奉筹备处主任李济先生命,重写为是编。将照片完全除去。地图、插表、拓片等,均保留极少数,文字亦大加删减。重写时虽极力保存原文,然辞、意、秩序,时有变更处。”“原稿曾经夏鼐先生细读一过,承其指正多处,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