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开炸!”随着李先富一声喊,所有人都远远躲开来。墓地侧面捅进去一勺炸药,坚固得不可思议的古墓终于炸裂开来。这一炸,悲喜交加,影响深远。喜的是,困扰了筱墅垅好久的阻碍终于清除,改田行动得以顺利实施;悲的是……
“可惜了!实在是可惜了啊!”半个世纪后,三口筱墅的村民个个摇头叹息——古墓破坏,不可逆转。
与铁釜(右上)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些碗、罐等早期瓷器
市文物局文保科科长任新民说,至纯天珠,历史的车轮一路驶过来,经济发展一路跟上去,各地都有破坏古文物的遗憾,让人痛心。“这也算是时代的烙印吧,好在,如今保护文物的意识已经普及开来,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村民都知道。
遗憾 墓中丝绸打成了草鞋
69岁的村民罗时发坐在板凳上,才开口说:“那个墓啊?”立刻就摇头了。他还记得,那时年轻,跟着大人去看古墓开炸。
“很多东西都被糟蹋了,不识货啊!铜币、铜牌什么的,孩子们都拿去玩了。墓地旁边的石人、石马什么的都扔进旁边的莲塘去了,里面挖出来很多丝绸的衣服,被挖坟人拣去打草鞋了。”
在罗时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原古墓被毁的地方。石人、石马已经打捞出来,堆积在村民李凤吴的地坪中。“去年干塘时挖出来的,一共五六座。基本都坏了,可惜!”
用药炸开古墓的人名叫李先富。他不断想重现当年所看到的古墓的模样:“墓门在这边,朝向那里;那里原本是屋;石人是放在这里的……”
文物局相关资料更能再述这座古墓及其影响:被炸掉的墓是三口著名历史人物李兴锐父母的墓,因为李兴锐为清朝正一品官衔,其父母为“清赠”正一品,死后按照正一品规模下葬。根据《清史稿卷九十三》记载,一品茔地九十步,封丈有六尺……石人、虎、羊、马各二……十分奢华。
“这是浏阳史上最高级别的墓葬。”任新民说,,“如果当时保留了下来……”
历史人物的墓成为历史,遗憾终归是遗憾。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保护古墓的意识确然已经苏醒。
近年来,三口已经涌现了不少“保护古迹”的呼声。在市文物局的资料中,三口的古墓、古城墙、古桥、古庙,只要上了历史的,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即将立碑刻字,重点保护。
2011年,三口镇一花炮厂在动土工程中发现一个砖砌的洞穴,村民们立刻向上反映,市文物局紧急赶赴现场。这一古墓,惊艳现世。
这是一处汉代券顶砖室墓,最让大家惊喜的是墓中文物铁釜的出现。这个铁釜高30厘米,口径38厘米,腹径27厘米,重9公斤。从外形上看,这个铁釜有点像砂锅,只是多了一个倒漏斗形的颈部,从上望下去,就像一张大嘴。在墓内,考古人员还找到了与釜配套的铁三脚架。
“由于铁器会锈蚀,更因为汉代形成了以陶制模型明器为死者陪葬的时尚,因此考古发现的铁炊具很少,常令研究者遗憾。”任新民说,文玩,铁釜的发现填补了浏阳汉墓无铁釜出土的空白,意义重大!
这一次,村民们兴奋异常,“三口地理独特,历史丰厚,古文物特别多!保护古迹,我们个个都是护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