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府第后花园疑挖出千年古井

昨日上午,泉州华侨职校教师宿舍楼的建筑工地,挖出一口疑似有千年历史的古井。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初步推测,这口古井可能为五代时所修,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古井被发现时,井口已被挖掘机挖得残缺不全。经现场测量,井口直径约为70厘米,井口上方盖有一条石板,石板宽度不足以将井口完全覆盖,现场显露出来的古井有1米多深。井口上方为楔形砖横砌,下方为方形砖竖砌。楔形砖下端宽约15厘米,砖厚约12.5厘米;方形砖长约22厘米,高约20厘米。陈建中称,至纯天珠,井口处的楔形砖,与其他遗址出土的五代砖,从质地、大小上看均十分类似,都为体积适中的灰色砖。在此处发现古井,说明当时附近已形成居民聚落。

井口上方为楔形砖横砌,下方为方形砖竖砌

尽管只留下半个井,古井的大致模样仍可分辨

发现大量宋代瓷器及唐代陶罐碎片

泉州考古爱好者刘志成称,泉州以前发现的古井多为楔形砖所砌,昨日发现的这口井,为两种砖共同修砌,较为少见。古井为何会埋在土方下面?刘志成认为,这口井的井口离地面只有一米多的距离,出于古井周围的建筑倒塌、尘土累积覆盖等原因,经过几百年千年的时间,古井是完全有可能被埋在地下的。

目前,古井的保护存留问题还需等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商议后再决定。

施工现场现宋代古井

昨日下午,记者同泉州考古学者刘志成赶到中山北路泉州华侨职校附近时,原本作为学校操场的空地已经成为工地,挖掘机正在现场施工。

现场大部分淤土已被清理出场,只留下数座坚固的“小山丘”。“这个就是古井了,由于施工,现在只留下半个井,只能看出古井的大致模样了……”刘志成说,从现场土层来看,贵州文玩,古井依附的原土层处于宋文化层,古井的砖是楔形砖,砖头是黑色的,“年代可能在五代或宋代”。

古井底部用长方形黑砖竖砌而成,每块黑砖长约22厘米、宽约20厘米、高2.5至3厘米。“这种上面横砌、底部竖砌的古井比较少见,大约在十年前,我们也曾在市区中山公园发现一口古井,古井也是用长方形古砖竖着砌成的,当时泉州海交馆的考古人员也一起去清理发掘。”

古井发现时已经残损不全,因而无法估测古井的深度。经测量,古井“遗存”部分高仅余75厘米,口径宽70厘米。“宋代古井大多是黑砖井,几乎都是用小块楔形砖,只是每口古井所用的砖头深度各异”,刘志成预测这口古井原来深度五六米。

土壤发现大量宋瓷

施工现场周围堆积着大量刚挖起来的土,土块里几乎随处可发现瓷器。

“这是宋代珠光青瓷,这是瓦栋……”刘志成在古井周边发现大量瓷器,有的是宋代瓦栋(古建筑构件),有的是宋代烧酒瓮、小口瓶,还有宋代珠光青瓷、明代青花瓷,以及更早的唐代陶罐碎片等。

“宋代的古井有的会用木条做成井础,底部常常可见破碗破瓷,这些瓷器可以过滤井水,使井水清澈可以饮用……”刘志成介绍,古人用瓷器过滤井水的方法在很多古井中均有发现。所发现的宋代瓷器和唐代陶罐等,亦可辅证古井年代应在五代或宋代。

此地宋时人烟稠密

据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工地原系泉州华侨职校的操场,如今拟改造成宿舍楼。而工地所处位置,在古时或系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府第“都督第”的后花园。都督第在北门街(即中山北路)东侧,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在此建府宅,人称“都督第”。

“以前不知道这里还有古井,如今发现不仅有古井,还有大量唐宋古瓷器,说明在宋代,这个地方人烟稠密。”刘志成分析。

相关链接

俞大猷

俞大猷(公元1503年—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泉州河市人。他自幼聪颖,,胆识过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6年)进京参加武会试,荣登第五名进士,授千户,守御金门所。俞大猷历官至都督同知、都督会事,世称俞都督。他精于阵法,善于用兵,著述有《兵法发微》、《洗海近事》、《镇闽议稿》、《正气堂集》、《剑经》等。

明朝中叶,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倭患炽盛,他与戚继光共同在东南沿海一带平倭。他为将廉明,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屡建奇功,他带领的部队号称“俞家军”;他在安定边疆、抵抗倭寇的战斗中建功立业,威名远震,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为中国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他死后,明神宗皇帝赐其祭葬,赠左都督,谥武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