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陶俑制作之初均通体彩绘

1月22日,第七届“体验考古·感受文明——陕西考古新发现公众报告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学术报告厅正式开幕,来自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考古科研单位的8位学者,通过具体事例,为现场陕西各文博单位、高校师生、考古兴趣爱好者等500余位观众再现了2018年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

2018年,陕西省考古成果丰富。据了解,陕西省文物考古部门深入开展大遗址项目12项,课题性考古10项,抢救性发掘4项,各类基本建设考古项目273项。其中,考古调查约194.5平方千米,考古勘探2189.7万平方米,发掘遗址61700平方米,古墓葬3095座,出土大量文物。此外,大遗址考古项目、课题性考古项目、“一带一路”考古项目稳步推进,抢救性考古项目及时到位,文保科研项目取得很大进展,举办如“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等多个重要学术会议多项发现获得重要奖项,并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取得了丰硕成果。

开幕式上,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高红霞,陕西省考古学会秘书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随后,会议进入公众报告会环节,陕西考古专家学者对相关领域的考古发现、文物科技保护等内容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1.《巍巍皇台居重地、文明火炬石城起——石峁遗址皇城台考古发现》

邵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介绍了2016至2018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的考古工作,截至目前,考古队员大致厘清了皇城台的结构和轮廓,揭露出皇城台门址、东护墙北段上部、台顶“大台基”南护墙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遗物,其中不乏珍美文物,如石雕、陶鹰、壁画、玉器、壁画等。

夜里皇城台

自2011年开始,持续八年的石峁遗址考古工作表明,石峁城址主要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重城垣构成,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是4000多年前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范围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史前城址;皇城台系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区域,当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可称为“王的居所”,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宫城;石峁城址以皇城台为核心,层层设防、众星拱月般的城垣结构奠定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以宫城为核心的古代都城布局

皇城台石雕

2.《刘家洼芮国墓地》

孙战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战伟介绍了澄城刘家洼墓地考古发现,截至2018年度,刘家洼遗址调查确认范围约3平方千米。西、南、北三面以自然冲沟为界,东面由一条人工壕沟与外相隔,壕沟南、北两端与自然冲沟相接,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鲁家河穿遗址区中心而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在遗址东区中部,调查和勘探发现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城址一处。城址内采集到鬲、盆、罐、豆、三足瓮等春秋时期陶器残片及一块陶范残块,还有大量灰坑和板瓦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城址区外围为一般居址区和墓葬区。勘探发现墓葬共4处210余座。最为重要的是,东I区墓地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1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有带墓道的中字型大墓2 座,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中字型大墓西北部各有一座南北向车马坑。

M1出土编钟

M1出土的石磬2套

从出土文物的形制、纹饰等特征分析,遗址的时代属春秋早期。从遗址内的夯土建筑、城址、壕沟,铸铜、制陶等手工遗存,墓葬形制、丧葬习俗、文化特征,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青铜器礼器组合形式,以及芮公、芮太子等青铜器铭文综合分析,这里当为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

M27铜鬲

刘家洼墓地的发现是对芮国国史的重要补充和完善,对于研究周代京畿区域的封国采邑制度、都邑迁移、族群流动与民族融合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无疑是陕西关中东部周代考古又一重要新发现。

M27铜鬲铭文

出土金器

考古项目澄城刘家洼芮国墓地入选“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

3. 《多彩与尚黑:秦兵马俑考古新发现》

武丽娜

副研究馆员武丽娜发表了名为《多彩与尚黑:秦兵马俑考古新发现》的主题演讲,在2018年负责秦兵马俑二号坑的考古工作,主要内容是在1976年试掘方里面整理陶俑残片,通过扫描、登记、提取与拼对等过程,考古团队共发现了11件陶俑,有铠甲武士俑、立射俑和跪射俑等种类。在这些俑身上,考古团队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彩绘,表明陶俑制作之初均通体彩绘。

二号坑发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