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务川县:大坪古墓群出土三百件文物

去年10月下旬开始的务川自治县大坪古墓群抢救性发掘,日前取得重大收获出土3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多件蒜头壶、青铜器

“没有金银财宝,但却比金银财宝更宝贵。”考古队员说,这些发现说明早在两千多多年前的汉代,甚至更早,贵州就有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掘地数米 发现最早佛像

编号为10的古墓,位于洪渡河边一个斜坡上,最初由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探测发现。考古队员用了20多天,小心翼翼地去掉上面3米多厚的土层,看到了穹顶完全坍塌的砖石墓坑。

“首先发现了两条残缺的青铜马腿。”考古队员说,这个古墓内径长9米多,至纯天珠,虽然早年被盗,但仍有许多陪葬品。据介绍,在古墓中,出土了多件陶器、青铜器。其中,包括一具青铜车马俑的残存部分。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考古队队长李飞说,在这座墓底部的淤泥中,有一尊佛像。佛像铸在一根食指粗的青铜“摇钱树”杆残体上。这种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佛教造像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在贵州清镇的一座汉墓中也出土了一尊这种佛像,但40多年后考古专家才将它识别出来。

在坟墓中陪葬“摇钱树”,是“两汉”时期的一种风俗,与道教有关。“"摇钱树"上出现佛教造像,贵州文玩,这很有意思。”李飞说。

据了解,佛教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年。而10号古墓,从其风格推断,大约形成于东汉中期。李飞认为,墓中佛教造像说明,作为异域文化产物的佛教,沿着河流传入贵州,并与作为本土文化的道教实现了交融。

三百件出土文物 透露两千年的兴盛

大坪汉墓群分布在洪渡河两岸。专家认为,以边江村为中心的方圆数公里内,可能都是古墓群分布的范围。此次发掘的,主要是临近河岸较小范围的一部分。

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通过探测后,已找到33座庄稼地里的汉墓。昨天,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已打开的古墓中,考古队员正在用毛刷等工具清理墓穴。一些古墓中,能看到露头的青铜器、陶器和漆器轮廓,但大多残缺不全。

据了解,大坪汉墓早年被盗较多,加之地质变化,许多文物被发现时损坏十分严重,有的甚至连残骸都找不全。但考古队员认为,哪怕是一道痕迹,对于研究历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目前,利用发掘的间隙,考古队员已修复了出土的80余件文物。

考古队负责人说,截至目前,他们从古墓中取出的300多件文物,包括青铜的蒜头壶、蒜头扁壶等,以及大量陶俑,其中相当部分属于“国宝级”。这些文物形成于西汉和东汉时期,至纯天珠,最早的估计在西汉早期。

另外,考古队在河岸还发掘了两座汉代砖瓦窑遗址。据称,这两座砖瓦窑规模庞大,烧制的物品除了砖瓦,还有陶罐等。根据出土文物丰硕这一现象,考古队认为,在“两汉”时期以前的秦末,洪渡河沿岸可能已比较热闹。到了汉代,达到“兴盛”的地步。“兴盛,不可能突然出现。”考古队负责人说,事物发展是一个渐变过程。可是,又是什么让这个偏僻的地方“繁华如市”呢?一切有待考古人员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