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新發現!淮河中游地區7000年前稻黍共存的最早証據

7000年前,淮河中游地區存在北方黃米和南方水稻曾經在這裡共存是真的嗎?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現了証實稻黍共存的最早証據,這一結果也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線索。

淮河流域是中國東部南北不同氣候環境、農業類型與文化傳統的過渡地帶,其史前農業結構演化與農業經濟形成過程是全新世以來中國東部地區環境變化與人類適應研究中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國際國內研究者的重點關注。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實驗室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利用植硅體分析法對安徽蚌埠雙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地層沉積物進行研究,証明在距今7000年前后,該地區就出現了北方黃米(黍)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現象,至纯天珠,這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區發現最早的稻黍共存記錄。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考古學權威期刊《考古科學雜志》。

課題組利用近兩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蚌埠雙墩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的時機,贵州文玩,通過現場取樣,採集了該遺址多個地層的沉積樣品進行植硅體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距今7300到6800年之間的時期,黍與水稻已同時出現於該遺址,且水稻在其農作物組成中佔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黍的比重相對較低。這一發現將粟、黍類旱生農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區出現的時間提前了2000多年。而植硅體形態分析則顯示,雙墩遺址的水稻是處於馴化階段的原始粳型栽培稻,其馴化水平明顯高於鄰近的江蘇順山集遺址發現的距今8500年到7500年之間的水稻所處馴化水平。這一結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我國水稻演化的重要區域,其早期水稻可能具有獨立的馴化過程。(記者 聶靜潔)


(責編:關飛、郭宇)

人民日報客戶端下載手機人民網

 

推薦閱讀

安徽28部門發文 嚴重失信企業將被聯合懲戒  自2019年1月1日起,由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省高院等28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安徽省嚴重失信企業聯合懲戒暫行辦法》正式在全省范圍內施行。今后,我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將根據各自職責共同對嚴重失信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和負有直接…【詳細】

省內要聞

“放心消費”能放心嗎?走訪安徽多地探個究竟  在阜陽市街頭,許多商家的門口挂著一個特殊的二維碼,顧客隻要用手機一掃,就能知道這家商店的具體信息,做到放心消費。日前,本網記者隨同安徽省消保委,前往合肥、阜陽、宿州、滁州等地,現場感受我省“放心消費”的開展情況。據了解,截至2018年11月…【詳細】

省內要聞

男子口嚼檳榔遇查酒駕 不料一口氣吹出醉駕值  據江淮晨報報道,見過吹氣數值上百,也見過吹氣數值為零,但少見的是一會過百一會為零的數值。2018年底,廬陽交警在查處酒駕時就遇到了這一幕。經了解,文玩,原來是駕駛員口中嚼的檳榔所致。 當日,交警在廬陽區一路段例行酒駕查處時,查到一男子…【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