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发掘现场
青铜带钩
2009年6月,为配合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淹没区进行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位于宜宾市屏山县楼东乡的叫化岩遗址,考古队员发掘了7座房址、10个灰坑、5000余片陶片、若干磨制石器,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将川南地区有实物可考的历史上溯3000年。
2015年8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宜宾市博物院联合举办《考古宜宾五千年——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成果展》将免费向公众开放。400余件珍贵文物,贵州文玩,有石器、铜器、陶器、瓷器等类型,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
向家坝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之一,淹没区涉及四川、云南两省,四川境内的淹没区主要在屏山县,长约93公里,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涉及6个乡镇数百个村庄。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始于1991年,是迄今为止四川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基本建设文物保护项目。
2012年10月,向家坝水电站正式下闸蓄水。在一片烟波浩渺的水面之下,史前古人繁衍的痕迹、秦汉时期的乡村聚落、明清富贾云集的街区都在此沉寂。逝者如斯,幸好淹没区地下考古发掘抢救出了3万余件文物和标本、整体迁建了44处有代表性的地面文物,还可以留住乡愁。
唤醒川南文明
4年间,考古队员对向家坝库区20个文物点进行了30次考古发掘,对34个文物点进行了资料提取。其中,让考古人员最兴奋的,莫过于叫化岩遗址的“大发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任刘志岩在向家坝主持了4年考古发掘。2009年6月,考古队员一行在叫化岩遗址勘察地形。起初只发掘到明清时期的文物,并没有预想中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刘志岩有些着急:“这不合常理啊?前期调查的时候,在地面上发现陶片,难道是被江水冲来的?”
考古队员们扩大发掘范围,同时使用洛阳铲仔细钻探,在地下深度1米左右的位置,终于发现一个日用陶器的残片。回忆6年前的情景,刘志岩至今显得很兴奋:“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享受探索未知的过程。”这是个花边口绳纹罐的残片,偏红褐色,做工粗糙,烧制火候大约六七百度,这些特征统统指向新石器时代。
随后,大量陶片、磨制石器陆续出土。考古队员继续深挖到2米,看到一些均匀排列的小洞。这是古人住房的柱洞,柱洞的土色与周围的土色不一致,根据柱洞的分布可以推断当时房子的布局。柱洞旁边的垃圾坑,也是古人曾在此生活的痕迹。
此前,四川大部分地区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包括川北、川西、川东和成都平原的三星堆和宝墩遗址。唯独川南的自贡、内江、资阳、泸州、乐山、宜宾、眉山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仍为空白,从来没有发现过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和文物,造成这一区域的历史研究出现了断层。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经过对比,叫化岩遗址出土大量陶片的纹饰,与成都平原宝墩遗址和重庆峡江玉溪坪遗址的出土陶片高度相似,可以证明川南在新石器时代就与成都平原有交集。这一发现将对川南地区历史的认识提早了近3000年。
多元文化并存
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位于金沙江上,自古就属于多民族聚集的区域。4年的考古发掘也证明,此处应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民族大融合的地方。
2010年5月,李万涛带队在楼东乡田坝村清理石柱地遗址。“一开始,我挖得心虚,只挖到器物,始终挖不到墓葬。”考古队员仔细查看地形,原来石柱地处于一片沙地,墓穴和沙土融到一起,挖掘难度极大。于是,李万涛向同行取经,先划定墓穴大致范围,再用手铲刮面,泼水,抓一把沙土,细细分辨软硬度区别,以此确定墓穴的边界。
直到考古队员们双手生茧长泡,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不仅有新石器、商周、秦汉、明清时期文化层堆积,还有150多座墓葬。石柱地遗址距离金沙江大约20多米,是川南地区发现比较集中的一处墓地。这些墓葬分布很有规律,间隔四五米,墓向顺江或与江垂直,类似现在的公墓。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墓葬形制种类繁多,包括竖穴土坑墓、瓮棺葬、石板墓、砖室墓和石室墓。
而在距离石柱地遗址不远处的骆家沟遗址,考古队员也有重大收获,这个秦汉乡村聚落分为居住区和手工业区,再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场景。在居住区,十几处住房分木骨泥墙、石头垒砌两种形制,开门正对金沙江。在手工业区,出土遗物包括钱币、陶器、生产工具,特别是数以千计的陶网坠最引人关注。为何十几户人家需要用上千枚陶网坠?联想到烧制网坠的陶窑,李万涛大胆推测,当地渔民除了在江边捕鱼,还用陶窑烧造的网坠和周边的聚落交易。这为研究金沙江下游地区汉代的经济形态及贸易线路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在长达两年的发掘过程中,李万涛最深切的感触是“秦汉时期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在同一个墓葬之中,既有用小篆写着吉祥话的汉字印章,至纯天珠,又有手、老虎等形状的符号印章,甚至一枚印章上同时出现汉字和符号。“向家坝地处三峡与成都平原交界处,随着先民的迁徙,就有文化交流。”李万涛分析。
文物巧夺天工
向家坝考古工程分为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和地面文物保护两部分。地下文物发掘面积共计6万平米,出土文物约3万件,遗址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地面文物保护部分共有清凉寺、禹王宫等44处文物异地搬迁复建,其中42处将在屏山县书楼镇按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特点复原,2处将在屏山镇复建。
哪些珍贵文物将在本次展览中亮相?7月1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探班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前目睹了修复好的数百件文物。“基本都是精品,即将装箱发往宜宾布展。”高大伦介绍,除了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残片,向家坝出土的文物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一些甚至是四川乃至全国首次发现。
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个比拇指略大的“小杯”,学名铜鍪,是一种从战国直至汉代巴蜀地区特有的炊具。“这个微缩版用作冥器随葬,极有可能是全国最小的铜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