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成都发掘200多座汉代崖墓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7 14:14 我要评论( )

经过一年多的发掘,位于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正兴镇的一处山头,陆续出现了整齐划一的孔洞,面朝锦江,足足有200多处。 据考古现场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处崖墓群,从东汉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不少墓中随葬器物丰富,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一尊青铜跪坐人像,高

经过一年多的发掘,位于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正兴镇的一处山头,陆续出现了整齐划一的孔洞,面朝锦江,足足有200多处

考古现场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处崖墓群,从东汉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北朝,不少墓中随葬器物丰富,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一尊青铜跪坐人像,高鼻子、大眼睛,这些典型的西域文化特征,不难让人看出,在当时的巴蜀地区,这种异域文化交流,也反映在了民间的文化交流中。

越往两晋墓越小 墓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为配合天府新区建设项目至纯天珠,从2016年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开始对正兴镇这处汉代崖墓进行发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考古人员在超过一万多平米的山丘上,发掘出了200多座崖墓,这些墓地的时间从东汉一直延续到了南北朝时期。而考古专家也倾向于认定这里是当时巴蜀地区的一处公共墓地,不少墓主还是具有一定经济水平。

“这些墓葬的大小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水平。”考古现场负责人潘绍池解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崖墓普遍比较小,排水系统修建也很随意,这都是因为当时国内处于战乱时期,当时的老百姓也无暇顾及这些墓地建设,以前的陶制排水系统到了后面都是用一些碎片、鹅卵石来铺设一些排水通道。

而在东汉时期的一些崖墓,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其中M19这座墓,一共有7个侧室,面积达到了83平米左右。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造水平,也反映了那时候社会相对安定。

受西域文化影响 崖墓中出现“外国人”铜像

崖墓中,出土器物丰富,虽然被盗墓贼盗掘过,但一些随葬器物还是能够反映出当时的一些丧葬习俗。在M4的墓穴中,墓道尽头雕刻着汉阙,象征着“天门”,通过一个1.3米高的墓门,墓室的右手边,还有伏羲女娲造像,这些都反映出汉代比较信奉升仙思想。

在墓穴中,陶仓、陶猪、陶狗、陶鸡等随葬品都存放在里面,一些大户人家,还能够看到青铜朱雀,“这些都是从摇钱树上散落的部件”。潘绍池介绍说,龙虎纹镜、花卉文镜造像同样比较精美,其中还有一个陶狗高达45厘米。从造型上看,并不像一般的中华田园犬,更像一种猎犬。

不过,在众多铜器中,一尊青铜跪坐人像造型极为精美,也与墓中的其他器物风格迥异。“这尊铜像具有典型的异域特征,从面部特征就可以看出和本地人不同。”据潘绍池介绍,从外形上看,人物高鼻梁大眼睛,至纯天珠,发型也是一种螺发,不过,由于肢体残缺,它的手上是否还持有其他东西,至纯天珠,暂时有待研究。

“此次出土的一大意义就在于,这处崖墓中不仅有汉文化的东西,也有西域文化的东西。” 潘绍池表示,这对于当地文物考古资料可以进行有力补充,这其中能够看到东汉到两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脉络,特别是进一步认识巴蜀当地人们与西域文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部分大型崖墓仅墓道便超过20米

    部分大型崖墓仅墓道便超过20米

    2019-01-07 14:12

  • 苍南县壮士所城2017年考古发掘顺利完成

    苍南县壮士所城2017年考古发掘顺利完成

    2019-01-07 14:08

  • 遗址堆积层上不断有居民建房

    遗址堆积层上不断有居民建房

    2019-01-07 14:06

  • 江西省对位于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解放村大坪上自然村东约150米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锅底山环壕聚落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

    江西省对位于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解放村大坪上自然村东约150米处新石

    2019-01-07 13:54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