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图为绵阳市三台县发现明清时期文庙建筑基址 绵阳市博物馆考古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7 14:09 我要评论( )

图为绵阳市三台县发现明清时期文庙建筑基址 根据现场暴露出的基址结构及其分布,这两处建筑基址是明清时期潼川府文庙的一部分,现存基址为明清时期遗存。18日,在绵阳市三台县城拆迁市场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经过半

图为绵阳市三台发现明清时期文庙建筑基址

“根据现场露出基址结构及其分布,这两处建筑基址是明清时期潼川府文庙的一部分,现存基址为明清时期遗存。”18日,在绵阳市三台县城拆迁市场内,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经过半个月抢救性清理发掘,基址规模轮廓初现。

去年12月,三台县城老东门市场进行拆迁,工作人员在施工中发现了一些类似建筑基址的石头,因为三台县城有古城墙,施工人员怀疑这是文物,于是立即停止施工,上报当地文物部门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清理发掘的明清建筑基址共有两处。其中探方一的内侧宽4.5米、长25米,东南方向有5个房屋柱头的柱础,为四柱三间的房屋规格。稍往北,是排列相对规整的六角亭的柱础,其中两个柱洞保存完整。柱洞下是方形石块,,再下面则是条石。在六角亭遗存周边还有其他构筑及石板铺设的路面。

距离探方一北向约100米处的探方二,也清理出一处建筑基址,长、宽约10米左右,保留有四个相对完整的柱础。从格局上看,也属于四柱三间的房屋格局。在柱础的条石缝隙间,还有部分瓷片、瓦块等物。

介绍,此次发现的明清文庙基址,东去300米左右,是保存至今的潼川古城的东城墙。在清理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两处建筑基址范围内发现宋代瓷器碎片和明清时期的瓦块、砖头,而暴露出的基址也是层层叠叠堆砌而成,印证历史上层多次修复的记载。

“清理发掘基址所在区域至少从宋代始建文庙开始就是主城区,属于繁华之地。”考古工作者认为,现场暴露的基址有明确的结构,贵州文玩,这对研究三台的历史文化、城市结构、古代教育和当时人们的活动区域提供重要资料

图为绵阳市三台县发现明清时期文庙建筑基址

绵阳市博物馆考古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地方县志留存的潼川府文庙结构图可以看出,探方一中的六角亭基址应该是文庙范围内的奎星阁。但结构图中的奎星阁为四方亭,而基址遗存则是带围廊的六角亭。“这二者是否属于同一建筑,至纯天珠者是画图者失误,则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清理发掘的基址属于潼川府文庙内的建筑,这也是绵阳境内首次发现明清时期的文庙建筑基址。”

关于六角亭的发现,考古专家们非常感兴趣。“在影视剧有关文庙教学的场景中,多是严肃、刻板的场面。六角亭的发现,很可能古人倡导轻松教育的一个例证。”现场考古工作者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位专家在现场查看后也认为,地方府县建文庙有祭祀、行政教育两类,在文庙中建六角亭并非用于游玩、消闲,很可能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外交流或面对面解惑答疑的地方,透露出轻松教学、寓教于乐的的信息

根据地方史料记载,潼川府文庙始建于宋庆历(1041-1048)年鉴,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修,明末毁于战乱,仅存大成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复修、增修,雍正十二年(1734年)恢复潼川府后,定为府文庙。乾隆十年(1785年)培修、扩修,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已有万仞宫墙,棂星门牌坊,泮池金水桥,戟门乡贤名宦堂﹑大成殿﹑东西庑﹑明伦堂﹑崇圣祠﹑尊经阁和附属的府学﹑县学﹑文昌宫﹑奎星阁等建筑。文庙于何时被毁,史料则没有明确记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部分大型崖墓仅墓道便超过20米

    部分大型崖墓仅墓道便超过20米

    2019-01-07 14:12

  • 太谷南畛发现18座金元和明清时期墓葬

    太谷南畛发现18座金元和明清时期墓葬

    2019-01-07 14:03

  • 意为铜矿、锡金的运输之路

    意为铜矿、锡金的运输之路

    2019-01-07 13:57

  • 施工人员在淤泥里发现一支枪

    施工人员在淤泥里发现一支枪

    2019-01-07 13:56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