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陕西发现5800多年前北方水稻栽培证据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贵州文玩 2019-01-06 16:27 我要评论( )

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人口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论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稻作农业向外传播的时间与过程还存在疑问与分歧。日前经过科学手段分析,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

史前水稻的栽培和驯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与人口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界对于“水稻栽培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结论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于稻作农业向外传播的时间与过程还存在疑问与分歧。日前经过科学手段分析,考古工作发现出土陕西省渭南市东阳遗址的水稻遗存,属于距今5800多年的人工栽培品种,为研究水稻种植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证据

东阳遗址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渭河下游,是一处仰韶文化时期聚落遗迹。考古工作者在灰坑中依据地层与堆积单位的叠压情况,自下而上按照一定间隔逐层提取了植硅体样本并采集了土样。中国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妍说,植硅体是硅沉淀在植物细胞组织中形成的颗粒,科学家可以用植硅体的形态特征来区分不同植物不同组织。根据对植硅体的鉴定与大植物的浮选结果,文玩,研究者可以对先民的农业种植情况进行分析。

大植物浮选后,研究者在66粒炭化种子中发现了8粒炭化水稻。研究者经过观察,发现了水稻扇形的鱼鳞状纹饰,呈现出典型的驯化形态,说明先民食用的是种植稻而非野生稻。“从植硅体的鉴定结果来说,黍和粟占比最高,水稻比例虽然较低,但我们发现了来自水稻叶片、稃壳、茎秆等不同部位的植硅体遗存。”吴妍说。

如何判断水稻是本地培植而非从外地输入?参与发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说,来自叶片、稃壳、茎秆等不同部位的水稻植硅体遗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本地栽培链条,很大程度上说明水稻并非是靠交换与贸易取得的。“大量属于稃壳的双峰形植硅体出现在灰坑中,很可能说明先民采用了摘穗的方式来收获水稻。”

陕西关中地区是环境考古学研究较多的地区,仰韶文化初期到中期的关中地区气候暖湿,降水量丰富,呈现出草原森林为主的植被景观,文玩至纯天珠,客观上为水稻栽培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日益增长的聚落人口也提升了粮食需求量,促进了关中稻作农业的发展。许卫红说,仰韶文化早中期的东阳先民以种植粟黍为主并少量栽培水稻,对研究水稻起源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据。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其中最早可追溯至2600年前

    其中最早可追溯至2600年前

    2019-01-06 16:22

  • 琼结河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右岸支流

    琼结河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右岸支流

    2019-01-06 16:19

  • 这次出土的漆床与商业街船棺葬出土A型漆床的形制和纹饰十分接近

    这次出土的漆床与商业街船棺葬出土A型漆床的形制和纹饰十分接近

    2019-01-06 16:18

  • 开启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开启了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2019-01-06 16:1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