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墩遗址位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西南距华容县城约30公里,北距湖北省监利县约20公里。车轱山遗址位于其西南约20公里处(图一)。遗址坐落在大荆湖西南隅的一处河流阶地上,西侧和北侧有一条河流自南向北又转向东流过,在遗址北侧中部又转向北经大荆湖流入长江,遗址东侧为大荆湖湖汊,湖汊东岸又有瓦山咀、杨腊咀和熊家咀三处遗址。遗址所在阶地海拔约34米,高出周边水面约5米,因其上有七个高出地表3—5米的大土墩而得名,地表野生植被有楝树、构树、樟树、桑树、杉木、毛竹、金银花、川莓、苎麻、五节芒、野蔷薇等,另有水稻、油菜花等农作物。
该遗址于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并对大荆湖周边近6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27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二 工作源起、工作经过和工作方法
历年考古工作证实七星墩遗址是长江中游一处重要的史前遗址。为推动“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课题的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七星墩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性质,2018年2月初,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申请对七星墩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2018年3月26日国家文物局颁发了发掘执照,批准证号考(执)字2018年第200号。
2018年3月底,正式展开对七星墩遗址的调查和勘探工作,至六月初完成第一阶段的调查和钻探工作,调查面积约20平方公里,勘探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主要工作方法有地面踏查、清理自然断面、环境考古调查和考古钻探。
地面踏查是通过走访当地群众和采集地表陶片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遗址点。
清理自然断面的目的是判断文化堆积的性质和年代,每一处断面清理完毕后,均采集遗物、拍照、绘图、填写断面清理记录表。
环境考古调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观察自然断面,二是通过钻探认识地层堆积情况,目的是初步了解遗址周边的地貌、水系等自然环境情况。
考古钻探采用传统洛阳铲钻探的方式,按5米间距对遗址进行普探,可以全面了解遗址文化堆积的深度、厚度、年代、堆积性质及分布范围等基本情况。
三 主要工作成果
(一)受大荆湖湖水上涨影响,第一阶段野外调查范围局限于大荆湖南岸地势较高的区域,仅在瓦山咀遗址和杨腊咀遗址采集有石斧、陶片等文化遗物,陶片可辨器形有夹砂红陶鼎足、夹砂红陶缸等,年代应为石家河文化时期。这两处遗址位于七星墩遗址东部,直线距离约200米,仅一田之隔。从相对位置和距离判断,瓦山咀遗址和杨腊咀遗址应都属于七星墩遗址的一部分,不宜单独命名,可称之为瓦山咀地点和杨腊咀地点。据2011年调查资料,紧邻杨腊咀地点南部的熊家庄地点曾发现一座瓮棺葬,此次地面踏查虽然没有发现遗物,但为我们寻找七星墩遗址墓葬区提供了线索(图二)。
图二 七星墩及周边文物点分布示意图
(二)邀请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进行环境考古调查,大致了解遗址周边地貌情况(图三)。七星墩遗址位于河流阶地上,西部和北部为河漫滩,往南为山地地貌。遗址中心区域地表海拔约34米,周边有12个土墩环绕,高出地表1.5—5米不等,遗址三面环水,水面海拔约28米。周边地层堆积情况大致如下:
第1层:表土层,灰色粘土,厚0.2—0.5米。
第2层:文化层,褐色砂质粘土,厚0.5—4米。包含有陶片、红烧土、炭屑等。仅见于遗址内部。
第3层:褐色生土。遗址之上分布不均衡,有的地方缺失该层。
第4层:黄色生土。为第四纪马兰黄土,风力堆积。
第5层:网纹红土。遗址之上未探到该层堆积,但在遗址周边广泛分布。
第6层:砾石层。在大荆湖入长江口的一处剖面上发现该层,其上被网纹红土叠压。砾石有一定磨圆度,至纯天珠,属于水流沉积。
图三 环境考古调查工作照
(三)通过断面清理,可以确定高出遗址地表的土墩为人工堆筑,分层明显,基本无包含物,部分土墩被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地层和遗迹叠压,其年代不晚于石家河文化。以遗址东南角土墩为例,表土之下有一层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堆积,采集有陶片、石斧和纺轮等遗物,有一近圆形窑址开口该层下,打破土墩,文化层下叠压的堆积为人工堆土,分为10层,最上面一层为黄褐色土,包含大量粗砂,其下多为灰黄色土,颜色深浅不一,中间夹有一层较单一的灰色土,土质疏松,未见文化遗物(图四)。
图四 七星墩东南角土墩断面
(四)以七星墩和瓦山咀中间的湖汊为界,可将七星墩遗址分为东区和西区,第一阶段仅对西区进行了钻探,受地表水系和池塘影响,部分区域无法钻探,实际钻探面积约10万平方米。已探明的地下堆积有城墙、壕沟、灰沟、池塘、红烧土堆积、生土台、灰坑和文化层(图五)。下面分别介绍。
图五 七星墩遗址遗迹分布示意图
城墙
堆积特征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定为Q1和Q2,Q1为花土,颜色为黄、灰、褐色杂处,土质疏松,较硬,无包含物,Q2为浅黄色土,土质较紧密,较硬,纯净无包含物。Q1为城墙主体堆积,Q2多位于Q1内侧或外侧,可能为护坡。根据分布范围可以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仅保留南墙和东墙南段,南墙中部和东墙南部各有一缺口,南墙长约380米,宽20—40米,东墙残长约60米,宽10—30米。内城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宽度10—40米,内城东墙和南墙各有一缺口,堆积特征表现为灰色淤土,可能是水门,北部和西部的缺口性质较难判断,可能是城门,也可能是城墙毁坏较严重形成。
壕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