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末,关中东部的澄城县曾爆出新闻,发现全国规模最大的春秋时期周系墓葬,初步认定,刘家洼墓地为春秋早期的周文化系统墓地,墓地代表的聚落性质为周代某一周系贵族的封国。然而,谁的封国、墓地葬的是哪位诸侯?成为待解之谜。
新年伊始,该墓地发掘现场又传捷报——这里出土了带铭文的青铜器,其中有“芮公”“芮太子”铭文!至此,继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之后,古代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和墓地被“锁定”在了刘家洼,古代芮国再添考古实证!
10年前,刘家洼东北60公里的韩城市梁带村墓地的几座大墓中,出土了芮公簋、芮公鬲、芮太子鬲等多件带“芮”字铭文的青铜器,该墓地被确定为芮国墓地。
1月2日,刘家洼墓地考古队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纪委书记种建荣研究员披露,近两年来,他们在对刘家洼遗址全面系统调查勘探的同时,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认定该地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取得一系列重要收获与认识,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遗址的时代属春秋早中期。遗址内的夯土建筑、城墙、壕沟、陶范及制陶等手工遗存,以及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等文化特征,青铜器礼器有七鼎六簋、五鼎四簋等组合形式,‘芮公’、‘芮太子’等青铜器铭文的综合分析,这里应当是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和墓地。”
▲对铭文青铜器进行除锈。
芮国是商代末期(约公元前1056年)出现的小国,至公元前640年,被秦穆公所灭,文玩,在历史舞台上,先后有400余年历史。种建荣说,“芮国,这个历史上与周同姓的诸侯的最后政治中心,经刘家洼的发掘得以确认,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现演变的典型案例。”
2018年8月15日,本报记者曾专程到刘家洼遗址采访,并写就数千字专稿,出于对考古队的承诺和“保密”考虑,相关报道一直忍着没有发出。
就在那次采访时,种建荣告诉本报记者,“所有出土的文字证实它就是芮,它还是芮国的一个墓地,是芮国的一部分!”
刘家洼:王朝经略之地,秦晋长期拉锯争锋之所
位于该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北的刘家洼遗址,分布于洛河支流长宁河上游的鲁家河两岸。2016年底发现有墓葬被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文博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此展开勘探和抢救性发掘,两年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这里处于黄河与洛河之间的渭北黄土台塬带,是勾连北方与关中以及与中原的重要通道,宗周与晋来往的交通要冲,秦与三晋争锋的重点区域,地理位置关键而重要。
▲刘家洼墓地发掘现场。
记者了解到,这里在西周属于抵近王朝北部边界的王畿地区,是王朝经略之地。东周时期则处于周戎之间、秦晋之交,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春秋时期,秦、晋长期在此拉锯、争锋。
刘家洼地区古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古遗址、古墓葬相对集中,周邻发现新石器遗址,以及战国、秦汉墓葬。北边10 公里处黄龙山脚下是魏长城,北边2公里多的地方,2014年曾发现西周时期的九沟墓地。东北3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周秦汉宫殿遗址。这里也处在唐代名臣魏征的封地范围。
考古队经调查确认,该遗址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东西2000米、南北1500米,范围约3平方公里。记者看到,鲁家河将遗址分为东、西两区。考古队在遗址区内已采集到丰富的周代文化遗物,断崖上可看到较多灰坑和夯土墙等遗迹。在东、西两区,勘探发现了一般居址密集区和墓地。
在遗址东区中部位置,勘探发现一个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城址。城址西面邻鲁家河河道、南、北、东三面由夯土墙相围合,也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城址区,位置居中、地势险要。城址内采集到一些春秋陶器残片和一块陶范残块。考古专家根据勘探发现的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推断,这里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
勘探确认4处共210余座墓葬
“截至目前,刘家洼遗址确认的墓地有4处,共210余座墓葬,其中东区墓地3处,西区1处。其中最为引人瞩目是,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编号M1与M2),南北向,东西并排分布。”种建荣说,这两座大墓规模宏大,墓主人应当是诸侯国国君级别。
发掘现场被围栏围住的一块约7700平方米墓地,是一个贵族公共墓地,共有墓葬6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通过探方式的全揭露发掘,目前已完成20多座中小型墓的清理,其中4座遭盗扰,15座保存完好,数百件(组)文物中青铜器占大宗,车马器数量也最多,还出土了铜翣和由铜鱼、铜铃、陶珠(石贝)组成的棺饰件。
▲出土的玉琮。
▲出土的玉玦。
▲清理青铜器物。
在东I区墓地,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1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有“中”字型大墓2座(M1、M2),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M3)。西区墓地共发掘中、小型墓葬44座,已探明马坑2座,发掘了1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