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不仅填补了古突厥文字在东亚地区的文献资料空白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5 17:39 我要评论( )

经多次研究和实地考察,海内外专家日前确认在古城西安发现的一唐代双语墓志,是我国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唐代汉文鲁尼文双语石刻墓志,不仅填补了古突厥文字在东亚地区的文献资料空白,还对研究千年前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回鹘王子葛啜墓志

经多次研究和实地考察,海内外专家日前确认在古城西安发现的一唐代双语墓志,是我国迄今为止首次发现唐代汉文鲁尼文双语石刻墓志,不仅填补了古突厥文字在东亚地区的文献资料空白,还对研究千年前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回鹘王子葛啜墓志”发现于西安市唐长安城明德门附近的一处唐代墓地里,呈正方形,边长约40厘米,由墓盖和墓志两部分组成。它不仅保存完整,文字清晰,还在汉字左边罕见地出现了以鲁尼文字母刻写的古突厥文。

经专家识读,墓志主要介绍了墓主人的家世,祖父、父亲和兄长的名字,以及安葬的时间,并强调安葬事务都由唐朝皇帝安排。碑体上的鲁尼文内容与汉文内容有重叠,也互为补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说,,这个墓志的汉文部分也很有价值,因为它是我们唐朝墓志里很少见到的回鹘可汗家族贵族子弟的墓志,这是很难得见到的。

鲁尼文是古代突厥、回鹘等突厥语民族从八世纪开始使用的一种古文字。鲁尼文刻铭在内陆亚洲、中亚等地有广泛发现,自从100多年前由欧洲语言学家解读出来以后,极大地丰富了突厥学和北方民族史研究。在中国,过去只有新疆、内蒙和甘肃西部发现过有限的鲁尼文刻铭或写本,在唐朝的中心地区发现鲁尼文是第一次。

据了解,墓志是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六月,唐朝政府为五月间去世的回鹘王子葛啜安葬时所刻写的。葛啜十九岁时(794年)从草原来到长安,被朝廷授予中高级禁卫武官的职衔,一年后因病去世。他的哥哥阿波啜主持了丧葬事务,当时在长安的大量回鹘部民也都参加了葬礼。丧葬的一应开销都由唐朝政府承担。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戟说,官费发丧在唐代是很高的待遇,是皇帝亲自命令的。该墓志的发现,对研究回鹘与唐朝的关系、回鹘王国在漠北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中国民族大融合的一种艺术体现

    2019-01-01 23:03

  •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在这里发现了已知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019-01-01 22:59

  •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广州黄埔沙岭发现春秋时期越人墓地

    2019-01-01 22:58

  •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一次性发现这么多古代货币

    2019-01-01 22:49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