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下午,完成巴音布鲁克草原通往新源县那拉提恰普河谷地(那拉提夏牧场,即所谓空中草原)驮马古道考察工作后,沿218国道顺利抵达新源县县城与先期到达前来督导检查科考工作的新疆文物局局长王卫东汇合。7日早10点,“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综合考察”新源县路段科考启动仪式正式开始。
图1“丝绸之路•天山道枢纽路网综合考察”新源县路段科考启动仪式
新源县巩乃斯河流域科考工作首日目标,是前些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队曾经调查发现“那拉提山北缘山地青铜时代系列环壕聚落遗址”的确认。
图2绿色线条是X714公路,红色方框是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分布情况示意(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于丽君博士制图)。
此前,考古队曾在那拉提山北缘山地前缘地带发现疑似青铜时代环壕聚落遗址12处(如上图所示)。今日科考首选目标是阿勒玛勒乡南部那拉提山北缘野果林地带的几处规模较大的环壕聚落遗址。
图3阿勒玛勒乡野果林较大的1号环壕聚落遗址,从南向北拍摄。山坡上的林木即为野果林。
新源县野果林,既是一处地名也确实是天山野果分布密集区。“阿勒玛勒”在哈萨克族的语言里意为“有苹果的地方”。新源县野果林是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欧亚大陆面积最大最密集的原始野生果林。面积约10万亩,主要以野苹果为主要植物群种,还有野杏、山楂、忍冬、蔷薇、木枸子、小檗、天山卫茅、悬钩子等乔木、灌木。在阔叶林带低洼和阴湿地段,野苹果林发育最为完好,树高10米-13米,为短矩凤仙-新疆野苹果群丛组,郁闭度可达0.9,林下草木层中70%-80%为短矩凤仙草,通常树龄大都在100-500年不等。
图4阿勒玛勒乡野果林紧邻1号环壕聚落遗址西侧的2号环壕聚落遗址,从南向北拍摄
新源野果林盛产塞威氏苹果,为稀有树种。一般5月开花,8~9月成熟。良好生境的果径7~8厘米,味酸甜,果实含糖量9%,含酸量0.2%。一般认为中亚天山野苹果为现代栽培苹果发源地之一,为欧洲及美国栽培苹果的原始种。新源县野果林目前约占全世界野生果林面积的70%,属亚洲第一,迄今尚未遭到人为破坏,也没有进行旅游开发,原生态环境保存完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好的原种野生苹果基因库。
图5寻找遗址的考察过程
天山宜于野生果林生长的地带都有共同特点:要求较耐阴的温和湿润气候,具有海洋性落叶阔叶树种特征,树种多为第三纪阔叶林的孑遗。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正好满足上述生境条件的要求:东、南、北三面有高山,阻挡了北方寒冷气流和南方干热空气的侵袭,向西开口则迎来湿润的西风带气流,年降水量400~600毫米;海拔多为1100~1600米,冬季位于山地逆宽谷温层内,无严重冻害。恰好也最适宜人类居住生活,这正是这里保存有大量古代聚落遗址的气候环境原因。而遗址的年代,除却类似遗址在东天山地区有分布外,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遗址附近有塞伊玛图尔比诺青铜器出土。
图6新源县出土的塞伊玛图尔比诺青铜器
二、巩乃斯河谷再次发现拜火教青铜祭盘
考察过程中,新源县文物局局长刘建军向科考队展示了牧民新近上交从环壕聚落遗址附近草地中挖获的一尊青铜高圆足环牛祭盘。圆形祭盘总高31厘米、盘径28厘米、圆盘内深1.5厘米;高园足底径22.6厘米、顶径5.3厘米、通高22厘米;圆盘内有三圣火柱,均高5.9厘、外径1.1厘米、内孔径0.6厘米;盘边缘立有青铜牛16头,均通高4厘米、长3.7厘米。
图7青铜高足环牛祭盘
新发现的阿勒玛勒青铜高圆足环牛祭盘,是野果林当地牧民整理土地时意外掘获并上交。让所有科考队员吃惊的是青铜祭盘保存状况之完好十分罕见,可以说是国内类似文物仅见。不过,国内外同类型青铜祭盘并不少见,有趣的是国内的类似文物却大都出土于巩乃斯河流域。
1、青铜高足方座承方盘,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阿拉沟竖穴墓出土,盘边长29.3厘米,通高32厘米,侧边高3.2厘米,兽高3厘米。
图8阿拉沟M30出土青铜高足方祭盘(邵会秋“新疆发现的早期铜盘研究”,《新疆文物》2008年3-4期)
2、青铜双熊祭盘,新源县71团鱼塘出土,方座残损,铜盘边长25.5厘米,通体残高4.5厘米。
图9青铜双熊祭盘
3、青铜环羊独人高足盘,新源县那拉提出土,高14.3厘米,铜盘直径11.4厘米。
图10青铜环羊独人高足盘(左),青铜高足盘(右)
4、青铜高足盘,,2006年昭苏县夏塔乡出土,高17厘米、铜盘直径18厘米。
境外出土类似青铜祭盘文物多见于哈萨克斯坦(天山七河流域)境内,以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帕米尔地区。多属于所谓萨卡(塞克、塞种)文化,年代大致在公元前8-2世纪。
图11、中亚出土青铜祭盘举例(新疆考古所丘陵研究员供图)
三、关于新发现青铜高圆足环牛祭盘的一点新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