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处于金沙江水系与元江水系的分水岭上,海拔高于相邻各县。全县山地面积占82 %,云南驿坝、祥城坝、禾甸坝、米甸坝四个山间盆地约占13%。大波那墓地在云南驿坝东北部的刘厂镇大波那村东,坝区面积133.7 平方公里,海拔1953米,中河东西贯穿坝区。
东区墓葬分布情况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此地置云南县,1918年因省县同名,改为祥云县,为云南省名之源。
大波那墓地以前曾三次对三座墓葬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出土极为重要的器物。所发现的墓葬长度达6.4~7.5米,在云南战国至西汉时期属大型墓葬,应为滇西地区一个等级较高的墓地。弄清大波那墓地的文化内涵、编年和在区域文化发展链中的的地位和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的钻探和发掘资料证实,大波那墓地分为相距1.2公里的东、西两区。西区即为1964年出土过铜棺墓葬的区域。本次发掘工作于2014年7月17日开始至11月下旬结束,在西区两地布设3个探方,两处发掘点相距100米,发掘面积150平方米,希望了解这一区域的堆积情况。发掘区的文化堆积可分为5层,第1、2层为近现代层,第3层为明、清层,第4、5层为早期文化层,大部分遗迹在5层下开口。西区普遍分布有早期文化堆积,并且发现有房址、柱洞、灰坑、灰沟等遗迹。部分柱洞排列整齐,没有活动面,推测原房屋应为干栏式建筑,这与干栏式房屋造型的铜棺及出土的房屋模型相吻合。西区出土遗物除较多陶片外,发现有砺石、石斧、石垫、铜镞、红砂石范残片等小件器物40余件。
墓地东区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墓地,两个墓地相距约500米,面积各约为7000平方米。本次发掘区在北部墓地,发掘面积800余平方米,清理墓葬25座,其中长度大于6米、宽度大于2.5米的大型墓葬6座,其余为中小型墓葬,墓葬开口层位基本相同。大型墓葬均有木棺木椁,木棺多用大型松、栎木材构建,木质棺板大多保存较好,棺板之间可能用绳铆固定;中型墓葬部分仅发现有木棺,未发现木椁,木棺构建形式与大型墓相似;小型墓葬均较小,大多数无棺木发现。墓葬构建较为考究,墓底多经铺垫,边壁涂抹多层膏泥,棺椁间用灰膏泥填塞;二层台经过夯筑,土质坚硬。随葬品中的陶器类多放置于墓西上部,少量放置于棺内;铜器多放置于棺内底部的两侧。墓口尺寸最大的为7.6×3.9米。
以M12为例:墓口长7.55米、宽2.74~2.46米,墓底长6.25米、宽1.9米,墓底距地表2.9米。棺椁保存完好,椁室长5.7米、宽1.4米,椁板北侧围板长5.4米,东侧围板长1.4米,南侧围板长4.2米,西侧围板长1.4米,椁室深1.4米,椁室木桩尺寸为0.26×0.85~0.03米。棺西挡板由两块组成,西挡板(上)尺寸为0.68×0.05~0.17米,西挡板(下)尺寸为0.68×0.08~0.38米;东挡板(上)尺寸为0.71×0.06~0.35米,东挡板(下)0.76×0.08~0.36米;南侧板(上)尺寸为3.67×0.26~0.27米,侧板东端卡挡板处凹槽宽0.1米、深0.03米,侧板两端均从正面凿榫孔至侧边,榫孔直径约0.1米,底板(南)4.03×0.42~0.3米。棺内长2.72米、宽0.66米,底板、侧板自挡板向东延伸0.50米,向西延伸0.64米,棺内底板东端距顶部0.2米、0.3米处各凿有一各约0.1米的长方形榫口穿通至底板两端,底板西端距顶0.35米、0.45米处各凿有0.07米的榫口,,穿通至底板两端。棺椁南北两边之间的缝隙中每边放置有8块直径0.08米,长度为0.4~0.6米的原木,起到支撑棺椁的作用。墓葬边壁涂抹多层膏泥,有的二层台经过夯筑,土质坚硬。墓葬棺椁部分填土均为黏性极强的胶泥;中间填土大多为花土;上层填土多呈灰黑色。葬式为多人二次合葬,头厢内葬有至少二人,棺内至少葬有二人,年龄都在20~25岁左右(人骨较多,但保存状况不太好)。M12共有随葬品55件,其中青铜器33、残铁器1、木器2、皮制品1件,其他18件为陶器。
本次发掘墓葬出土随葬器物共计240余件(套),遗址出土40余件。根据质地可分为铜、铁、锡、陶、石、木和藤或竹编器。
铜器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其中生活用具数量最多,主要为锄类;兵器包括剑、矛、斧、钺、镦、箭镞等;生产工具有削和卷经杆、梭口刀;装饰品有镯、环、杖头饰等。锡器一套4件,略残,外饰精细纹饰,为云南目前同时期出土最好的一件。铁器数量较少,仅见几件残件。木器中有一件弓保存较好,长约1.2米;一件木质柄的斧子也保存较好。
陶器是本次发掘出土最多的器物,根据陶质陶色可分为夹砂灰褐、红褐、灰黑、黑灰陶;纹饰较少,有少量的细密线纹和划纹,少数罐底饰有叶脉纹;陶器火候低,大部分陶器陶质疏松,无法修复。根据器型可分为双耳、单耳、无耳罐,双耳和单耳罐较少,无耳的侈口内折沿深腹罐较多,器型还有杯、豆、匜、盘和纺轮。陶器均为手制。
通过调查、钻探和发掘,基本掌握大波那遗址和墓葬的分布情况。在木质棺椁墓中发现多人二次合葬,在云南是第一次。出土铜棺的西区,有相近时期的遗址分布,房址为杆栏式建筑,遗址上居住的人和铜棺的主人应为同一族人。发掘出土的两件铜钺上有鹰形纹,同铜棺上的鹰纹相似,证明两个墓地间联系紧密。遗址与墓葬年代基本相同,西区居住遗址的发现是本次发掘的一个重要收获。
根据出土器物的初步分析,遗址与墓葬年代大致在战国至西汉,具体的年代还有待对出土资料的进一步整理、检测和研究。大波那墓地是目前滇西地区为数不多的高规格墓地,其中出土的很多器物与周边石棺墓出土的器物相似,葬式也多为多人二次合葬,只是葬具有差异。此地为 “昆明”的主要活动区域,本次发掘为探讨、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