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朝阳镇刘巷村一处建筑上发现三块碑刻,经考证,这三块碑刻均来自祥云观。而编修于隆庆壬申年(公元1572年)的明《隆庆海州志》明确记载了这座道观。可惜的是,目前祥云观已经被拆毁,原址已成一方水塘。
“祥云观”门楣刻于民国六年
在刘巷村一户居民家中,记者看到了刻有“祥云观”三个大字的一块长方形石碑,碑正面右侧刻有“民国六年”字样,左侧刻有模糊难辨的姓名。经我市文保志愿者拓片,最终确定“祥云观”三字系《云台导游诗钞》作者张学瀚(百川)所书。
这块碑刻是在刘巷村拆掉大半的一处建筑上发现的,在这处建筑尚未拆毁部分背面的一扇窗户上,还有两块碑刻。其中一块记载:“翁姑欲夺其志,界有不从,削发为尼,修祥云观,一经苦节三十三年,今届六十寿辰,乡里慕其节勒石。民国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郁林乡。”(注:标点为记者所加,民国时期朝阳一带称郁林乡。)另外一块上刻有八字,前三字沾有水泥,模糊难辨,后五字应为“辛柏舟关志”。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处建筑拆毁部分后,他还曾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捐资人姓名和金额,这块石碑已经不知去向。
明清海州志均明确记载祥云观
朝阳镇地方史专家张义壮说,明清海州志均明确记载祥云观,该观历史最晚可追溯到明隆庆年间,远在民国之前。民国二十二年郁林乡民众所刻石碑记载的“修祥云观”,应该是对残败的祥云观进行重修。
记者查阅了清《康熙海州志》,该书在寺观一节中记载:“祥云观:在巨平村,建由无考。故老云:‘常有白云气生于上。’故名。”清赵一琴所著《续云台山志》记载:“在巨平村南,观前有二池,常出祥云。”巨平村,即今朝阳刘巷村一带。而编修于隆庆壬申年(公元1572年)的明《隆庆海州志》,也明确记载了祥云观,内容与清《康熙海州志》相同。明顾乾所著“云台三十六景”第二十五景即为“古观祥云”。
张义壮介绍,两部海州志在谈到祥云观时,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可以推断祥云观的建成不晚于明隆庆年间。且明隆庆年间学者考证该观已是“建由无考”,说明祥云观建成时间应该远远早于明隆庆年间。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朝阳地区道教兴盛,祥云观很有可能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
祥云观旧址今已成为一方水塘
张义壮在他的《朝阳景区旅游文化史丛》中写道:“祥云观是一座坐南朝北的独立四合院式道家庙宇。庙门外东侧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1966年被砍伐。观内南大殿前有近两米宽、一米高的平台,殿门前分上下两层各三级台阶。殿内供奉三清神像。因观前有二荷池,寒冬不冰。每日晨暮,,都会出现一层薄薄轻雾,渐渐连成一片,将庙宇围裹在其中,远远望去,庙宇、青瓦、粉墙、朱门、古树就像被一片祥云托起,时隐时现,宛如仙境。”
据当地老人介绍,重修后的祥云观在1966年前后被拆毁,观前一株高约30米三人方可合抱的千年银杏也被砍伐。祥云观拆毁后,大量石料被用来建成一排九间的平房,就是目前被拆毁大半的建筑。该建筑曾被用来作为当地的农校和酒厂,现在残存的部分还被用来作为修理厂。1984年前后,因为建设云台山编组站,在祥云观旧址取土,毁坏了观内残存的一口古井,如今,祥云观旧址已成一方水塘。
朝阳籍晚清诗人张学瀚在他的《云台导游诗钞》中有一首描绘祥云观的七律,或许可以带着您神游已经消失的祥云观:
万嶂奇峰四面环,僧楼磬击白云间。
落花无味群蜂散,老树有声知鸟还。
淡月半钩寻古镜,夕阳一抹叩禅关。
居然领略尘寰趣,藜杖行吟意自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