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明清大名府城南城墙瓮城在前期勘探的基础上开始清理发掘。
据悉,大名府城墙始建于明代,初建城墙为土墙,其后历代对多有修缮,至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知府姚如循申请国库银包修城墙,“采大伾山石,筑基表里,用两层,横四尺五寸,高五层,积五尺以上用砖垒砌,增卑增薄,分作授方。并门楼、炮台、戍铺、女墙悉如制新。”修缮后,改变了土墙的面貌,使城墙高达三丈多,四门上方修有两层城楼,四角有角楼,其貌雄伟壮观、坚固。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是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为古代城墙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其形或圆或方。圆者似瓮,故称瓮城;方者亦称方城。瓮城设在大城侧面,增强了城墙防御能力,当敌人攻入时,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大名府城墙的瓮城城门南北向东开,取名“迎喜”;东西向南开,取名“朝阳”,故而又有“扭头门”之说。瓮城每个约一千平方米左右,它还有独特之处在于每个瓮城内建有一两个大小不等的庙宇,令人称奇。东门瓮城内是一座中型的东岳天齐庙坐东向西,有大门、院落、正殿和配殿,,有廊房四间,内住火工道士,专行香火佛事兼管庙内一切杂务。南门瓮城内一座关帝庙,也是一座中型庙宇,坐南向北。西门瓮城内坐西向东有一座药王庙;西瓮城外还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小型关帝庙。北门瓮城内坐北向南一座中型南顶老爷庙(有说是玄武庙),庙内还有一座奶奶庙。这四座庙内都住着火工道人管理庙内事物,佑护着大名府城的平安昌盛。
转载请注明出处。